“国内企业复工复产后,需求有没有启动?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疫情大暴发后,海外订单需求的一定程度中断,对复工复产后带来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关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在接受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了担忧。
从现阶段来看,中国能熬过自家疫情,但在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熬过别人家的疫情也同样难,特别是在经济层面。
01
挑战转换
随着疫情在全球进一步蔓延,对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正在呈现新的趋势。
在疫情初期,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无法开工。如今在全国复工复产进程加速推进下,复工的目标已经阶段性达成。
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到89.9%。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到76%。
广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为99.1%。
以单个行业来看,3月底工信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电子信息行业平均复岗率达95%,重点企业复岗率超90%。其中,位于深圳光明区的华星光电,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重点企业,复工率截至4月8日已达100%。
有效地抗击疫情,让我国企业生产端已高效复苏,而全球疫情的蔓延也带来新的挑战——需求复苏与生产复苏不同步。
02
危机待解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复工达产,但现阶段处理的大都是去年的订单,新的订单随着海外疫情大暴发骤减。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干3月12日就曾表示,疫情在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快,短期看,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的影响不可避免,全球经贸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中国外贸企业的复工复产和新订单的获取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从企业端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对三类企业冲击面较大,分别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进口依赖型制造企业和进出口均有涉及的复合型企业。
据深圳海关统计,1~2月全市进出口总额3460.57亿元,下降17.6%。其中出口总额1764.40亿元,下降26.4%;进口总额1696.17亿元,下降5.9%。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认为,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导致未来外贸的形势可能还会更加严峻,特别是四月份以后,外贸有可能还会出现一定的下滑。这就意味着,外贸的发展或者转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外贸企业求生存活下去的动力,如何转变思路将是关键。
03
突破求变
如何应对疫情冲击,解决企业复产“订单荒”,稳住外贸基本盘?曹钟雄对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企业出口结构性调整。
疫情期间,出口防疫物资的企业占得市场先机,而随着疫情对经济的传导进一步扩散,对企业的影响范围也在变大,因此企业的出口结构、方式等必须主动求变。
“特别是随着国外采用封城等防疫措施以后,我们可以调整需求出口,不仅仅抗疫物资,还包括民生需求的一些基本物资供应。”曹钟雄说。
二、出口转内销的贸易转型。
“出口转内销”并不是一个新词,2008年金融危机就让不少外贸企业借此机会成功进入国内市场。当下,各地纷纷采取刺激消费政策,千方百计重启消费马车。这对企业而言,无疑是转向并深耕国内市场的契机。
“由传统的外贸向内贸去转型,由内需的驱动去应对外贸和国际市场的下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服务管理。
曹钟雄认为:“随着企业顺利实现复工复产,企业应加强对形势和供应链的研判,提前做好预案。同时在企业成本、相关配套服务上,政府的政策需要跟上。尽可能把成本能够降下来,企业能够活下去,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个事情。”
以电子信息企业为例,目前深圳相关企业复工率已达99%。高复工率的背后,是深圳一系列举措的全面助力。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子信息处(工业运行监测处)副处长刘勇告诉记者:深圳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复工问题。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因此以产业链为出发点,通过市内外的协调,进一步加速企业复工复产。
“同时深圳也扩大了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池的支持力度,提升了范围;还调整了资金的补助方向,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偿力度,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深圳市工信局表示,当前已建立起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等专项制度,深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包括物流、材料、员工等,针对性协调解决问题,提供精准服务,推进跨区域、全产业链复工复产。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李天南 刘达奇 郭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