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进入“疯子对决”,全国游行反对强关议会

2019-09-05   长安观察

英国脱欧大戏波澜迭起。9月3日,在英国议会复会首日,下院以328:301的比率通过由议会掌握脱欧进程的动议,21名保守党议员“背叛”,投了赞成票。

上任仅两个月的约翰逊,因“失去议会”而发出怒吼:若议会通过反对无协议脱欧议案,将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民主”当选的首相与“体现民主”的议会之间的较量进入白热化,好似一场“疯子对决”。

4日,下院以327:299的投票结果通过延期脱欧动议,约翰逊随即提议解散议会并于10月15日进行立法选举,结果遭否决。首相两天三遭重创,这在英国民主史上尚无先例。根据宪法规定,下院法案需交由上院通过才能生效。“民主程序”现已转入上院。洋洋得意的约翰逊转眼沦落为孤家寡人和破坏民主的罪人,唯有美国总统特朗普口头送温暖,“他知道如何取胜”。

其实从历史上看,英国不过是将欧盟视为攫取利益的存在,若即若离、争吵不休甚至不时扬言分手便成了惯常戏码。近年来,欧盟多重危机缠身,疑欧力量迅速膨胀,殊不知疑欧力量始终存在,集大成者便是英国保守党。

英国历届政府都曾拿脱欧要挟欧盟,特别是在欧洲建设遭遇困难的时候,英国更会借机争取权益。入侵伊拉克,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小布什还要焦急,出主意出钱出兵。大中东民主计划和“阿拉伯之春”中,英国也最为积极。英国议会的报告写得明白:欧洲国家中,英国应为中东动乱和欧洲安全恶化负首要责任,但反对欧盟难民政策的态度却最为坚决,拒绝接收中东难民的情绪却最为激烈。

某种意义上,“脱欧”已经成为英国政客手中的一张牌,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获取政治资本。卡梅伦在欧盟已对英国要求有所照顾的情况下,仍执意组织“脱欧、留欧”公投。虽然起初民调显示留欧占先,但在政客和疑欧派别煽动下,民意逐渐逆转。

结果公投以51.89%的比率通过脱欧选项,稳居首相宝座的卡梅伦弄巧成拙,不得不辞职谢罪。喧嚣过后,大家都为政客和选民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后悔,当即有数百万人签名要求二次公投。但“民主就是民主”,绝无改变可能。

既然脱欧是“民主”的产物,那便要不折不扣执行。特蕾莎·梅临危受命当上“脱欧首相”,便任命保守党内的脱欧急先锋约翰逊为外交大臣,与欧盟展开脱欧谈判。

梅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我代表了民意,民意必然会给予我最大支持,遂决定提前大选,借以扩大执政基础。结果650个议员席中,保守党由331席的绝对多数降为314席的相对多数。本想通过“民主”获益的梅和前任一样,被自己导演的“民主程序”羞辱一番,只是没有下台而已。

经过17个月的艰苦谈判,梅政府与欧盟终于达成近600页的脱欧协议,但在议会屡遭否决。走投无路的梅宣布,若议会能通过脱欧协议,她情愿辞职让贤。议会“不负众望”,遂了她这作为首相的最后一个心愿。7月24日,保守党脱欧派领袖约翰逊正式接任首相职务,如愿登上政治生涯顶峰。7月26日,议会进入夏季休假,吵吵嚷嚷的民主闹剧被暂时搁置。8月27日,秋季议会复会前5天,女王接受首相提议,议会将在复会一周后于9月9日至10月14日“强制性休会”5周。

一切都在为“10月31日之前脱欧”让路,更让人惊呼原来“民主”还可以这样玩。议会为自己被“剥夺了监督政府的权力”而声讨:“宪政危机”已经来临。但这何尝不是西式民主制度的深层弊病?所谓的“制约”,往往异化为“为了反对而反对”,而那些看似严丝合缝的民主程序,更成为政客们攫取政治资本的套路。当议会沦为吵架现场,决策效率无从谈起,整个国家治理也陷入到某种无解的状态。

眼下,英国多地同时爆发超大规模抗议“独裁、政变、反民主”游行,200万人在议会网页签署请愿书要求废除议会休会决定。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三个地方法院已接受硬脱欧非法的起诉,举国抗议如火如荼,议会决心与政府一决雌雄。

或许英国将如何脱欧已不重要,只是政客玩弄“民主”,已把国家拖入灾难,把经济拖进衰退,把民族拖向分裂。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