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家;
他是极少数成名后没有被定型的演员之一,戏路宽阔,演技精湛,焦裕禄、杨善洲、宋大成、宋江等经典角色早已篆刻进几代观众的记忆中;
戏剧梅花奖,电视飞天奖,金鹰奖,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他出道40余年、斩获33次影视大奖,是国内唯一拿过“大满贯”的影帝,被誉为“中国最贵的男演员”;
然而,他也被称为“中国最清贫的影帝”;
他就是李雪健。
01
1954年,李雪健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
1965年,11岁的李雪健随父亲前往贵州;在中学里,由于宣传队都是女孩,缺少男演员,自小喜欢表演的李雪健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被选入了宣传队。
1973年入伍后,凭借着对表演的热爱,李雪健成为解放军二炮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队员。
1978年改革开放,李雪健又凭借出色的表演才能考入空政话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
在一次采访中他也曾说过:
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作为演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优秀文艺作品的需要日益强烈,也让作为演员的我有了更多的机会。
1980年,团里排话剧《九一三》,饰演林彪的机会终于落在了26岁的李雪健头上。
也是因为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李雪健这个名字烙印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成为无数后辈的榜样和楷模。
02
为什么说《九一三》饰演林彪,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因为当初的历史条件下,剧团演员不够用,所以才找他来临时顶替。
可是李雪健完全没有因为只是“临时工”,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为了形神兼备,李雪健一个月内把自己饿瘦了20斤。
他还专门找来各种照片、录音细细揣摩林彪的动作,说话声音,努力做到神态行动都人角合一。
甚至为了找“手冰凉”的感觉,每次上台前还要少吃甚至不吃。
舞台上,他刻画的林彪是一个病态的、偏执狂的人,用假嗓子念着晦涩的格言。
他饰演的林彪有多成功?
当时的空政文化部长黄河就说:“把这小子化妆后搁天安门上能把人吓死。”
就这样一个认真的“临时主角”,凭借在话剧《九一三》中的出色表现,他夺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随后的演艺生涯中,他又陆陆续续为观众带来一系列鲜活的艺术形象。
如果说之后的电影《焦裕禄》让李雪健名声大震,那么1990年中国内地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的热播,则让李雪健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这部电视剧起伏的剧情让数以亿计的观众同悲共喜,而贯穿全剧始终的男主角宋大成,更是以他特有的淳朴、善良、宽厚、真诚且有些窝囊的性格特征走进了观众的视线。
我记得当年还有这么两句话:“嫁人要嫁宋大成,娶妻当娶刘慧芳。”“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李雪健用自己的表现向所有观众和同行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表演实力,更凭借该角色获得“飞天奖”“金鹰奖”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03
石挥、蓝马、曹景阳这三位“扔人堆儿里找不着、登上舞台,跃上银幕又光彩夺目”的大师级的艺术家是他的偶像,他也不断地朝着他们的方向努力。
拍摄电影《杨善洲》的时候,为追求形象逼真,他跑去大凉山:穿老爷子穿过的衣服,睡老爷子睡过的床,走老爷子走过的山路……
李雪健这样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拍《水浒传》时,他两次从马上重重摔下,仍坚持自己骑马;为了演好浔阳楼题反诗这出戏,他临时练习了3个月的毛笔字。
每一次拍戏,他都习惯一个镜头准备多种方案,反复打磨,一直演到导演和自己都满意。
记得去年有人抱怨工作中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更称之为“高危职业”,而李雪健是这么说的:“苦和累不必挂在嘴边,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呢?”
2000年11月,李雪健在陕西参加电视连续剧《中国轨道》时,被查出患上鼻咽癌,必须到医院接受治疗。
当家人都在为李雪健的健康担忧时,他在乎的是,如果这个戏因为自己没拍成,他就是要臭名百年,他心里过不去那道坎。
他对于演戏的责任感是骨子里的。
妻子于海丹也知道让丈夫把戏停下来治病不可能,所以夫妻二人决定放弃马上手术的方案,而改为保守的化疗。
每天上午,李雪健都要由妻子开车送到医院去做化疗,下午再赶到拍摄现场拍戏。
《中国轨道》的制片人伍献军后来回忆说:
“每次我到拍摄现场,都会看到李雪健在认真地拍戏,而工作人员则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在拍最后一场戏时,李雪健说话已经非常困难,但他仍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地说完大段台词,在场的剧组人员都听得热泪盈眶。”
大家都说,李雪健是用心血和生命在铺筑着《中国轨道》。
拍摄电影《横空出世》时,在西北大漠40多度高温下,李雪健穿着大棉袄,浑身燥热,嘴唇干裂。
但为了塑造好角色,他不顾鼻咽部肿瘤、口腔内壁和舌头出现大面积溃疡,依然拼命地抓起一把一把沙子往脸上扬,坚持拍戏一个月。
这部戏让他获得第6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他把奖杯献给了原子弹试验基地。
04
曾经李雪健老师被问到“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他笑着说:
最大的幸福啊,就是每天都有盒饭吃。因为有盒饭吃,就代表着有戏拍。
这不是傻,这是一颗匠人之心。对演戏,他有执念,放不下。
2002年,与病魔做了一年斗争的李雪健复出。
浴火重生后的李雪健开始了演艺生涯的新阶段,他更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机会,为观众塑造更多好角色。
他挑剔地选择作品、角色以及合作者,遇到喜欢的角色,哪怕心里没底也要尝试。
他总说:“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次生命,演一个就少一个,演一个就要成一个。”
从2002年重新开始拍摄至今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历史的天空》《搭错车》《新上海滩》《赵树理》《高纬度战栗》《父爱如山》《嘿,老头!》《少帅》《北部湾人家》等优质影视剧。
在《少帅》这部作品中,李雪健和文章搭戏演父子。张作霖一句沙哑的“妈了个巴子”,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这也让让观众纷纷感慨“李雪健之后,再无张作霖”。
连知名主持人窦文涛都说,自己追剧时是跳着看的,哪里有李雪健就看哪里,张作霖死后,直接弃剧了。
不论是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的张作霖,《嘿,老头!》里患上老年痴呆的父亲,还是《搭错车》里不能说话,只能通过动作、神态来表达情感的哑巴男人......他都演绎得生动传神。
他追求的,是变成一个“不像演员的演员”。
“希望观众忘掉我,记住角色。贴‘李雪健’标签的人物,我不演。”这是李雪健的名言。
在网络上,只要搜索李雪健,对他演技的评价全是满屏的“戏骨”“绝了”和“大写的服气”等等。
其中有一段评价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李雪健生病后,需要助听器才能听见声音,但是拍戏的时候戴助听器就会穿帮,怎么办呢?他就把其他演员的剧本也背下来,人家一张嘴,就知道在说什么。
再看看那些连台词都要念123的所谓演员,可笑吗?
05
如今的很多艺人,做演员是为了赚取更高的片酬,获得更多的名声,得到更多的利益。
而李雪健,他也在乎名和利,但名一定要是好名,为了利,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
作为著名演员,他是商业广告绝缘体。
出道以来,仅拍过一次商业广告。
那是2005年,架不住别人劝说,试水拍了个咽喉含片的商业广告,旁白是:没声音,再好的戏也拍不出来。
他主演的《搭错车》热映时,引起了一些人的误会,认为他有“打脸”的嫌疑。
“我当时觉得,真丢人,真想抽自己一巴掌!打那时候起,我下定决心,再也不接商业广告了。”
他为此深深自责,反省内疚了许久,觉得对不起观众,对不起演员的身份。
从此,他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也成了他的最后一条商业广告。
在明星忙着走穴捞金的今天,他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
曾有人问他:“您是最贵演员,什么才最贵?”
李雪健回答说:“观众最贵。”
好一句“观众最贵”,就问那些所谓粉丝成群的明星,脸疼不疼?
别人把演戏当做职业,他却当做一生热爱的事业。
06
40多年来,从一个“跑龙套的”成长为好演员,再到表演艺术家,一路上,李雪健低调做人,踏实演戏。
艺术生涯40年,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是零差评的存在。而这一些,都源自他一直以来秉持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我记得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曾与李雪健、胡军合作《孤军英雄》的女演员柯蓝,曾毫无保留地报答了对李雪健的敬仰。
他是一个你看到,你的汗毛都要向他致敬的演员。有时,跟一个你仰视的人合作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很怕一接触就失望,理想破灭,可与李雪健的接触却坚定了信心,想做他这样的演员,他这样的人。他是真正的大师。
2016年“金鹰奖”颁奖现场,男演员胡歌得知摘下影帝桂冠,上台领奖前,第一个动作是走到他面前,
双手合十毕恭毕敬道:“受之有愧”。
胡歌获奖时还感言:“飞机上,我有幸碰到李雪健老师,他德高望重,只带了一个随行人员,我很惭愧,我带了三个。”
李雪健就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老艺术家。
《人民日报》曾在2016年刊文:一个演员,演了近40年,怎么会毫无绯闻、毫不松懈?怎么会让那么多观众和同行喜欢他、认同他、敬重他?
或许,所有的答案都在李雪健的人生里吧。
现在的一些演员,就欠缺李雪健老师这种艺术态度;现在的娱乐圈,就缺少这种在人格魅力上,能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的艺术家。
我是作者拾光君,感谢点赞和关注的你。
各位读者,请找出图中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