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郡,号钧正堂、固庐,1980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八十年代书法家艺术委员会执委、中国楹联学会楹联书法艺术培训中心导师。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硬笔书法展评委。2008年被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硬笔书法家”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度被评为当代硬笔书坛榜样人物,2019年入选由中国楹联学会评选的“当代百名楹联书法家”。北京大学青年创业就业导师。
其毛笔硬笔书法及论文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中国硬笔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并获奖,先后刻石于韩国论语碑林、六安茶谷、山西皇城相府碑林等,并被中央档案馆、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李白纪念馆、韩国论语碑林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和藏家收藏。《中国书画》《青少年书法》等书画专业刊物曾专栏推介。公开出版有《历代传世家训(行楷卷)》等。
与先郡学长重逢
二十年前,我在马头山下的金寨南溪中学读书,枯燥单调的学习之余,学校组织的作文或书法比赛总会吸引我的注意。那时,陈先郡在学校已经颇有名气,书法比赛中时常崭露头角,作品频繁出现在《中学生必读》和《南溪中学校刊》上,让我们无比惊羡。印象中,学长骨骼清瘦,目光炯炯有神,傍晚从学校食堂打饭回来,总是步履匆匆。
先郡学长比我们高三届,在他考入大学之后,已然成了我们的励志榜样。
二十年后的初夏,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学习,与几位高中同学相聚,没有想到会再次与先郡学长重逢。
二十年弹指挥间。先郡学长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读完博士,工作业绩出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前不久,作为劳模,他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典礼仪式,让家乡人倍感自豪。书法创作并驾齐驱,艺术成就斐然,曾师从晏园王家新先生,其作品刻石于韩国论语碑林、六安茶谷等,部分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文化部恭王府等机构和海内外私人藏家收藏。
金寨的青山绿水给予他丰盈的艺术滋养
每种艺术成就的背后,都凝结着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在京聚会结束,先郡学长邀请几位学弟到他的工作室饮茶。几十平米的房子里,翰墨飘香,溢满书卷气息。工作室陈设简单而不失典雅,砚台、镇尺、印章、笔架,摆列在长桌上,井然有序。书桌后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字体的书法作品,蔚为壮观,十分养眼。学长高兴,沏了一壶老普洱茶后,立刻挥毫泼墨,洋洋洒洒,为大家写下十余幅墨宝。
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倾注了作者饱满的思想和情感,因而才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甚至塑造人。比如路遥之于小说《平凡的世界》,罗中立之于油画《父亲》。书法作品亦然。先郡学长出生于大别山深处农家,家乡金寨的青山绿水给予他丰盈的艺术滋养,贫苦生活赐予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而纯朴厚道的乡风民俗、甘于奉献的大别山精神又造就了他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热情好客的性格。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中学生们大都生活贫寒,家长老师的训诫,无外乎好好读书,跳出农门,走出大山之类。
关于读书和书法,先郡学长在十三年前的一篇题为《我与书法的不解之缘》一文中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在一个近乎文化沙漠的家庭中,和众多大山里的孩子一样,先郡学长肩负着全家人的希冀,祖父希望他能“写对子”,这朴素的愿望,乃是祖辈的荣耀,却激发了农家子弟不断攀登书法艺术的决心。勤奋的人,总会更幸运。老师的点拨、校友的鼓励、书法家的指引,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刻苦努力,让他的书道之路越走越远。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胡抗美曾以《静观自得》为题,对陈先郡的书法给予肯定和赞扬。他说“先郡出生在农村,一般而言受农村滋养的人骨子里都有淳朴与率真的美德,所以,他在书法上的努力方向是自然而然,不求‘名家’‘精美之光环’,但求作品品高质雅。”他的书法字体优美自然,笔画之间干净利落,风骨神韵自成一家风范,可谓字如其人。
我想,这与先郡学长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的积累分不开,更与大别山的滋养润泽分不开。与文学作品一样,书法的最高层级绝非技法层面,更是一种境界和思想。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书法的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想,一定是来自自然,来自书法之外的修身养性。正如他自己所言:把书法当作工作之余的娱乐,作为一种爱好,也未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抱朴守拙,初心不忘
先郡学长在京城工作,时常心系母校和故乡。先后为合肥一六八中学、六安茶谷、金寨青山中学题写作品,为洪学智将军夫人撰写寿联。由于为人平和,大家喜欢与他交流工作和人生,而他总是竭尽全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2015年,当得知金寨县白血病患儿王基至小朋友的遭遇后,先郡学长倡议发起,组织了一次书画艺术品公益拍卖活动,并亲自前往北京海军总医院看望王基至小朋友,移交善款十一万多元。
书道漫漫。难能可贵的是,先郡学长把书法艺术与做人紧密结合,将个人命运、审美、价值取向与书法结为一体,让书法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内心与自然呼应。他抱朴守拙,初心不忘,用真功夫、真性情、真善美,来诠释新时代艺术家的品格和魅力。
读《道德经》,格外喜欢“上善若水”一词。最好的善、最好的作品,就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长短。
书法如此,文学如此,人生亦如此。先郡学长赠送我的书法作品“文以载道”,是勉励,也是教诲。
2019年9月5日 写于蓼城
更多金寨资讯趣事请关注头条号(视觉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