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流量时代”毁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2020-03-30   丸货wahool

对于热爱或者想要接触潮流文化的人来说,翻看一些全球各地的潮人“街拍”,或许是提升自我时尚度、获取穿搭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目前这个明星不营业,各大时尚品牌被迫关门的时尚资源匮乏时期。



不过,这几年随着短视频在国内的风靡,“街拍”这个词似乎为了适应国内的本土文化而逐渐变了味,不知道你和我是否有一样的体会。


如果你也是一个无聊时经常刷短视频的人,那下面这些画面你肯定不会陌生……


走路走得好好的,突然如同在线作法般比出一套绚烂手势的;

别让“流量时代”毁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有一言不合就劈叉、翻跟头,甚至扭出一段拉丁舞的,就问你怕不怕!



这种一言不合就飞踢的,谁敢走她前面?


在镜头前秀恩爱的更是比比皆是,这大哥是要给女朋友来一个《腋来香》嘛?大夏天的……

别让“流量时代”毁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还有玩这种“最萌身高差”的,最傻X的是男的分明和女的一样高,你秀你M呢?

别让“流量时代”毁掉真正的“街拍文化”!


总之,在全国很多繁华的商圈或者步行街上,你总能见到一圈摄影师怼在“演员”面前疯狂按动快门,只为等待一个“上热门”的机会,然后在从中获取流量与金钱。


但是在顺应“流量时代”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种在大街上“张牙舞爪”的表演算是街拍嘛,它又是否能禁得住时间的沉淀呢?难道真正的街拍就不能受到更多流量的青睐嘛?



我想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真正的“街拍文化”,以及那些真正热爱街拍并将其当作毕生事业的工作者们。



早在60年代,日本的《Men’s Club》杂志就已经带着相机走上街头,将那些对穿着一丝不苟的少年捕捉到镜头中,刊登上杂志,向所有人传递街头最真实流行着装。

《Men’s Club》镜头下的日本街头


1960年的《Men’s Club》封面,让人充满了对日本街头文化的向往


1964年的《Men’s Club》"常春藤"特辑


到了近代,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被称为“街拍之神”的Bill Counningham,老爷子用镜头记录下了纽约这座城市不同时代下对街头时尚的诠释,还有一部被奉为“时尚人士”必看的关于他的纪录片《我为比尔着盛装》

《我为比尔着盛装》


因此,比尔老爷子被誉为“最懂时尚的纽约人”


又或者是日本的青木正一,他的街拍杂志《FRUiTS》以其时尚街拍作品闻名了整整 20 年,它曾象征着日本最前卫的青年文化,也是日本小众文化着装得以被世界所认知的重要推手之一。

青木正一


虽然《FRUiTS》排版极为一致,但每一期都会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因为杂志中所呈现的着装区别于时装界的主流风格,仅限在原宿地区所诞生的时尚青年文化。这些属于原宿的街头风格与它们独树一帜的一面都被青木正一的《FRUiTS》完整记录了下来。

街拍杂志《FRUiTS》


可是,在2017年时,青木正一突然宣布停刊“FRUiTS”,并提及“那里已经没有衣着时尚的孩子让我拍了”,这个消息让许多喜欢原宿文化的年轻人深感遗憾,也有一些日本著名的时尚编辑更指此杂志的流失是“对已经日渐衰落的日本街头风格的致命打击”。


而三年后的今天,因为受到Demna Gvasalia和Virgil Abloh的影响,街头文化在年轻人心中复燃,青木正一也发现在原宿街头里新风格增长的迹象,所以决定重新拿起相机,宣布“FRUiTS”的回归。

Virgil Abloh


Demna Gvasalia


这些街拍摄影大师或者杂志镜头下的模特或许并不是什么名人,但他们肯定是那些愿意去钻研时尚,敢于去传达自己时尚态度的存在。


而真正的街拍,其实也就是抛开包装,将时尚概念用最街头、最真实、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罢了。但这种概念,好像与国内“所谓的街拍文化”背道而驰了…


其实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讽刺当下国内的“街拍文化”,我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受众人群,毕竟街拍质量“参差不齐”也总比没有这种文化要好,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才能取得进步!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国内会有更多热爱时尚、懂穿搭的年轻人走上街头,中国的“街拍文化”也一定会崛起!


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国内“街拍文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