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安徒生插画奖,用多重人格创作儿童绘本,他是熊亮也是“熊暗”

2020-10-21   一夜美学

原标题:入围安徒生插画奖,用多重人格创作儿童绘本,他是熊亮也是“熊暗”

滑动查看《国产艺术凌凌捌》已播出集

当世界偏离轨道时,艺术能做什么?从 9 月 22 号到今天,我们在 8 位艺术家的创作纪录里看到了他们的答案: 如果不喜欢这个世界,就自己造个新的。我们和快手联合出品的纪录片 《国产艺术凌凌捌》到今天正式迎来收官。

在过去的近一个月里,我们带大家走近了 8 位原生于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艺术家,也在记录他们的过程中看到了世界的更多面:我们和彭磊一起揭露乐队靠画画赚钱的内幕、为手工耿圆一个星爷电影梦、逛过徐震的“制假售假”的商店、走进乔小刀的 100 栋童话房子、和王左中右用汉字追热点、抱了抱殷越的小象宝宝、与周游俯瞰外滩。

虽然每集只有 15 分钟,但这些真诚又有才华的艺术家仿佛将他们的整个艺术世界都敞开给我们,也敞开给每一位点开视频的你。截止到今天,《国产艺术凌凌捌》前 7 集累计 播放量已近 3500 万,点赞量约 25 万,收获了 6700 多次讨论,和这两集单集播放量都接近 1000 万。

《国产艺术凌凌捌》在播放过程中也在各平台收获了支持和认可:凭借 8.5 分高分登上 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第二名、在知乎被 74%的知友推荐、还被多个微信自媒体大号推荐。

今天播出的是我们的最后一集,也是《国产艺术凌凌捌》最后一次与你见面, 如果你喜欢这部纪录片,欢迎分享,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也可以说说你私藏的宝藏艺术家,说不定之后我们还有机会再见。

说来神奇,即使年轻如 90 后这代人,小时候也没怎么接触过“儿童绘本”这种东西。看过最多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都是从国外引进,中国的大人很会偷懒,干脆直接搬运西方的想象。直到 90 后开始成为爸妈,才发现儿童绘本市场上的中国声音仍然太少,孩子们还是要在黄头发的王子公主中开启他们的童话世界。

是中国的创作者都走得太快,没有人愿意慢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吗?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艺术家 熊亮绝不这样想。这位儿童绘本作家尽全力向国际市场输送着中国童话,有数据显示, 中国家庭所购买的每 10 本绘本中,有 8 本来自国外作者,剩下的 2 本就出自熊亮手中

1.

“年轻的时候真以为自己是天才”

尽管已经出道 18 年,创作了上百本绘本,还是中国唯一入围安徒生插画奖五人短名单的作者,熊亮却一直对自己极不满意,比起故事写得好的人,他认为自己只能算“也不错,有一定的特长”。和很多艺术家一样,熊亮年轻时也会在“以为自己是天才”与“知道自己并不是天才”之间横跳,“活在那个挣扎之中,最后慢慢觉得自己真的不是天才。”

小时候的熊亮的确是很有天赋的,才读幼儿园中班,他就发现自己很会画画。幼儿园老师让大家用橡皮泥搓球,锻炼动手能力,5 岁的熊亮却直接说自己要做个长颈鹿,让老师大为惊讶。放学后,老师拿给他一本简笔画画册,他看着画册上的圈圈圆圆,下意识地想:“这个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这很不可思议,又让小小的熊亮觉得骄傲。

绘画的技巧是一种天赋,但对于 5 岁的熊亮,自我感的产生更加重要。

我们可能都有过那种体验,一觉醒来恍惚间不知道头朝着哪个方向,现在是早上还是下午,自己又身处何处。小时候父母外出上班,把熊亮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候醒来,他就会陷入这种状态中,“玻璃窗的光、水龙头,所有东西都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即使身为小朋友,熊亮也感受到巨大的孤独。

后面有一次,又遇到这样的心境,熊亮突发奇想,从床底下搬出西瓜,把凳子拖到了镜子前,坐在凳子上,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开始切西瓜。“有时候我会切到手,做任何动作,或者吃西瓜都看着自己,这样以后可以记住自己。”熊亮对这件事印象十分深刻,这大概是第一次比较显著的自我感的诞生。

熊亮觉得小朋友的自我启动是分好几个阶段的,最小的时候是从爱里感受到自我,第二个阶段就是对着镜子切西瓜这样的独处,第三个阶段则是要有自己的空间。

小学时,熊亮有了一个阁楼,墙壁是白的,天花板也是白的,需要爬上梯子穿过一个很小的洞才能进入阁楼,后来熊亮做梦也常常会梦见这个洞口。在洞口后的空间里,熊亮可以尽情地画画,浪费时间,这不仅是一个阁楼,也成为了熊亮的心理空间,后来的绘本创作,都是从这个洞口里涌出的星光。

高二的时候熊亮就已经开始创作,“我知道高考考不过的,所以我就开始做一个创作了,我觉得那个视觉风格和构思上都不逊于现在”。

聊起刚成年时的自己,熊亮用了很多个“窘”字来形容。没考上大学的他去了一家设计公司上班,有一回老板开车载他一程,跟他说下车,他就直接从车里站起来,头撞到车顶;每次到公司,都会开错别人公司的门。虽然这样窘迫着,熊亮还是得到了很多鼓励。在社会的认可中,他渐渐摆脱了窘状,“每一个少年或青年,在转型的时候,都特别需要这样的鼓励。”

2002 年,27 岁的熊亮开始创作绘本,陆陆续续出版了《京剧猫》《小石狮》《兔儿爷》《长坂坡》等一系列代表作。

2.

“我创作时世界是膨胀的”

熊亮有一种“超能力”——在创作的时候,感官世界会膨胀。

几年前,熊亮创作过《一只水獭和一些牡蛎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他重新带回跟着大人去海边挖海瓜子的小时候。他们去到的那个海滩有一种比水泥地还硬的铁板沙,从岩石跳到沙地上,整个人甚至会震得脑瓜嗡嗡响。在这样的硬沙地下竟然生活有贝壳,小小的熊亮觉得很不可思议:“在黑黑的里面不知道怎么睡,不知道怎么吃,不知道怎么交流”。

后来回家的路上,小熊亮因为贪玩迷了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他又将自己的感受跟埋在瘀泥下的海瓜子结合起来,熊亮觉得这是属于小朋友的本事,能把感受放在世界的各种联系中。

创作绘本时,熊亮会把自己送回到小朋友的状态里,用整个身体来感受世界,头发就能听见森林里的鸟叫,所有的感官融合在一起,世界变得膨胀,每样东西都会被发现。

在熊亮出版过的绘本里,他很喜欢 2010 年出版的一本《梅雨怪》。他用水墨画的笔触来描绘雨水,所有的雨点都是漆黑的,梅雨怪则更加奇怪,身上会长蘑菇,脚趾会长东西,牙齿里会长青苔,还把青苔抠出来给人做汤吃。这个故事甚至奇怪到有点恶心,但反而一直是小朋友很喜欢的一本。

所以熊亮有时候会害怕把故事拿给大人看,大人说“这个故事真好”的往往送到出版社都无人问津。小朋友对于世界的感知是和大人有着天壤之别的,所有的感官会被放得很大,小朋友的世界里没那么多规律、规则,所以会诞生更多巧合与想象。

熊亮的第一本绘本是 2002 年画的《小石狮》,石狮是小镇上的守护神,小朋友翻开绘本,从第一页到第三页,石狮会越来越大,第三页甚至占满了整个页面,但到第四页才会发现小石狮比一只普通身型的小猫还要小。这种很游戏化的手法深得小朋友喜欢,不仅在 2005 年被选为“台湾诚品书店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而且从诞生开始 18 年间一直都在出版。

27 岁开始创作绘本时,熊亮也开始写诗,熊亮的诗不是偏重文学性的,写诗是他保持感受力的一种方式,经验、文字技巧都无法让人写出好的诗歌,“是你有一天忽然像孩子一样,能够观察到世界的时候,你就能写诗歌。”最近,熊亮在和他的小朋友们一起创作《春江花月夜》,诗里蹚着溪水赏月的场景他都曾亲身经历过,他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成一首古诗一样背诵,而是看见真实的场景。”

这两年饱受好评的《游侠小木客》就是熊亮去外公家所在的小镇上,夜晚观察窗外的荒草和树林,早起听市集上的叫卖声收获的灵感,我们在《国产艺术凌凌捌》里用动画演绎了这部作品。故事里叫小羽的小姑娘跟着桃花瓣走入溪水中,她和熊亮一样看到“禁止跨越”的牌子都会忍不住跨过,因此进入了一个青山碧水的世外仙境。

仙境中有一群名为“木客”的人,他们的原型来自《太平广记》。还有一个情节里,出现了太岁、山鬼、东皇太一、云中君,这些人物则出自屈原的《九歌》。有人说《游侠小木客》就像中国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小羽闯入了桃花源。”它也因此在国际上被誉为真正属于中国的童话。

但熊亮对于整个故事的思考又不止局限在“美好的桃花源”这一层,主角小羽走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整个世外仙境都是布景,撕开布景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千多年都未被人找到的桃花源。这有点像《楚门的世界》,又比它层次更加丰富,给小朋友讲这样一个故事,还是有些令人意外的。

不过熊亮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里也曾捕捉过很多深刻的暗面和忧郁的色彩,也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他立志做个画家。 2014 年,熊亮就获得了安徒生插画奖中国区提名,2017、2018 又连续两年入围,这个奖项被誉为“插画界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认为奖项带给他的更多是督促与启发作用,鼓励他打破中国创作者偏爱写身边事物的局限,去更多地关心和全人类相关的终极话题,去破圈,“破自己局限那个圈”。

3.

熊亮与“熊暗”

在《国产艺术凌凌捌》里,我们还大胆地跟着熊亮去深夜的森林里走了一趟,熊亮觉得“恐惧有一种快感”,到森林里人的感官会“嘭”地打开,头发和毛孔都能听见背后的声音,甚至能预感到黑暗中所有的东西,身体的敏感性是赤裸的,会跟动物一样,这也是熊亮给自己的训练。这种对深夜的享受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训练出来,毕竟熊亮认为自己还有另一个对立面—— 熊暗

08、09 年的时候,熊亮无法克制地画了一段时间的暗黑类型的绘本,甚至中断了其他作品的创作,去探索极端的、生命边缘的东西,“那个时候熊暗就是熊暗,没有什么交错的那个人格在里面”。

当时的创作大部分都难以出版,过了 6、7 年,才有《寻暗集》诞生。在这本书里,熊亮收集了“目连救母”“鬼子母”“乌盆记”这三个关于宗教、鬼怪的民间故事,用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出中国式黑暗。翻开这本绘本,无论是字体还是画风都极为狂躁,“最丑陋、最难看的画法是什么样的,就画到极致。”

在出版画风类似的《悟空传》的时候,熊亮也出版了一本他认为是自己最温柔的作品《和风一起散步》。熊亮会用一种放空的状态去处理不同性格的内容,他说:“熊亮本身是不存在的,做色彩的就是做色彩的,做安静的就是做安静的,做狂躁的就是做狂躁的,就是这样换来换去”。

但这不同于人格分裂,“熊亮”与“熊暗”就像两个彼此独立的创作人格,各自有各自的创作理念和坚持,夜晚的人格可能会鄙视白天的人格,正因为鄙视,所以不同的人格就能做出不同的作品,“我给你看,这才是对的”。

在采访过程中,熊亮跟我们分享了他最近的创作——一个叫《睡眠小巴》的故事:当小朋友准备睡觉时,另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世界会停着一辆小巴车,公路上有个路牌写着“醒”和“睡”。小巴车的司机是一个马脸先生,车上还有很多奇怪的人,他们会等着小朋友睡着了就出发。在车上不能问问题,也不能大声喊,还不能被老虎追上,否则一车人都会醒来。

外面的世界沉睡着,绘本里的这个世界在冒险。当小朋友清醒过来,睡眠小巴和一切都会消失,他甚至什么也想不起来,小巴车上奇奇怪怪的所有人都只有短暂的相遇。每天晚上,熊亮如果不写诗,都会画这样的故事,没有什么大道理、明确目的的,天马行空的故事。

即使不能出版,他也会坚持做,“因为我无法克制做这样的故事”。这件事挺让人感动的,我们都习惯了要在艺术创作里去说明些什么,尤其是给孩子的艺术内容,总觉得要有教育意义,但谁说这不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呢?有时候孩子对世界的感知也许更加透彻,他们发动全身感官去接收到的信号,或许才是世界想告诉人类的真正的道理。点击下面的小程序,进入熊亮的暗黑童话世界:

点击观看《国产艺术凌凌捌》第八集

回顾《国产艺术凌凌捌》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