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Les mômes)》系列组画,孙玛侬
时间的转轮已经转到了 2022,但女性仍处在不容乐观的环境中。在各方面的争议里,女性艺术家是难以被忽视的发声群体,她们用画作、装置、音乐、影像等各种形式向世界呐喊。如今年轻一代的女性艺术家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前段时间各美院的毕业展里,你会看到艺术家们的女性视野正高调起来。
汇聚了一系列知名时装、皮具及珠宝品牌(古驰(Gucci)、圣罗兰(Saint Laurent)、Bottega Veneta、巴黎世家(Balenciaga)等)的开云Kering集团,作为全球高端精品集团,不仅重视旗下品牌的设计,也对女性群体倾注人文关怀。2008 年开设的开云基金会就致力于打击世界各地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2015 年启动的“跃动她影(Women In Motion)”项目,则强调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不平等问题。
“Kering跃动她影”作为一个关注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新兴平台,与 9 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聊了聊她们对社会的记录与疑问。
01
水中人游动在凝视中
《水中人》系列三
《水中人》系列六
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溺水,但渴望得救又不断下沉的无助感却很容易被想象到,“溺水”就像如今女性面临的困境。把游泳作为多年爱好的冯蕤用水隐喻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境遇,她的毕业作品《水中人》系列以 9 个正在游泳的女孩为主角。
冯蕤
冯蕤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硕士,她从 2021 年的春天就开始创作自己的毕业系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与对自己生活的观察是《水中人》的灵感来源,出现在社会新闻里的女性无论接近完美还是身负苦衷,都要被 360 度无死角地放大凝视。
而在身边,同学只是发布穿学士服的照片到社交网络也会被陌生网友谩骂,冯蕤说:“类似的事,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的同伴身上,不管你每天怎样去打扮自己,哪怕你起初只想传播快乐,可能无意间会受到冒犯、评论乃至攻击。”
《水中人》系列组画上
《水中人》系列组画下
这种近乎病态的凝视被冯蕤拿来做《水中人》的观看视角,9 个背对着观众的女孩以不同的姿势游在水中,有的坦然而自信地伸直双臂双腿,有的女孩则忐忑地试探着。当我们观察和好奇她们的时候,也如同在窥探揣测社会事件中站在漩涡里的女孩们。冯蕤如此形容:“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起起伏伏,我们的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的感受都像人在水中会遇到了浪花,让你感受水的深浅。”
02
脱落的颜料像流逝的童年
孙玛侬
《童心(Les mômes)》系列组画
出生在巴黎的孙玛侬,父母都是画家,从小接触艺术的她,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心路:“许多人在童年时期常常用家里有的废品创作,在墙壁上涂鸦,这些有趣而不可控的事情,让我体会到了创作随时随地的一面。”
记忆往往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女性艺术家似乎有一种天赋,将久远的细节打包到今天,从遥远的年岁里挖掘灵感,画出浮躁现世之外的东西。
《童心(Les mômes)》系列组画
去年十月,孙玛侬开始创作《童心(Les mômes)》系列组画,色彩斑斓而夸张的儿童肖像都来自她对小朋友的观察。在她看来,现世艺术家已经很难保持童心,她眼中最有童心的“艺术家”是小朋友。
《童心(Les mômes)》系列组画
创作中的孙玛侬
跟一群小孩子一起做手工时,孙玛侬被他们书包里的塑料膜吸引,油画系的她开始改用塑料膜为画布,《童心(Les mômes)》系列的 100 多张画都诞生在塑料膜上。她说:“我很喜欢用塑料膜作为画的底子画框,它有点像柔软的衣服或画布,随时折叠,随时都能够带走,让我觉得很方便,在哪儿都可以开始画画。”
塑料膜上的丙烯颜料并不能长期保存,会随着时间脱落,一开始孙玛侬会将这些画密封起来,尽管操作不便,也希望画作的完整性更长久一些。直到某天她领悟到颜料的脱落是“童年的流逝”,自己的作品正因此完成了闭环。
03
给水果做剖腹产
陈昭辰
《困兽》
陈昭辰是央美雕塑系的在读硕士,在她的作品里,“伤痛”是难以忽视的主题,本科的毕业作品《困兽》就是疫情时代内心痛苦投射到肉体上的表现,她用具象性的拉扯与撕咬来喻示个体与外界的关系。
《一种伤痛一种警示》手制书
在陈昭辰的观点里,“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受难了,人的一生就是受难的过程,等到了死才算超脱。”她的作品都锋利地呈现着伤痛,翻开这本《一种伤痛一种警示》手制书,植物充当着肉体上的伤痕。这件作品创作于疫情爆发初期,她想表现人类逐渐将主体地位拱手还给自然界。
《一场手术》截图
《一场手术》也以植物为创作材料,陈昭辰在这件视频作品里充分展现了一名女性艺术家锐利的视角和想象力,她给植物做了剖腹产,探讨女性生育的话题。陈昭辰不爱解释自己的作品,也不愿意否认观众的误解,她认为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意识。
04
女性艺术家的困境
改变人们的意识,对于年轻的女性艺术家来说,首先需要自己被听到,被看到。
2017 年,艺术平台 artnet 发布了他们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在 2000—2017 年间,北美与欧洲的画廊代理的在世艺术家只有 13.7%是女性,只有 14%的展览展出过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而新兴的女性艺术家想要更知名也绝非易事,她们从一级市场进军二级市场的比例比男性艺术家低了 15%。在这 17 年的拍卖记录里,属于女性艺术家的 91%的作品都来自固定的 143 个人,她们仅仅只占所有拍卖艺术家的 2.6%。这些都意味着年轻女性艺术家急需发声渠道。
《童心(Les mômes)》系列组画
从世界范围回到国内的语境,情况并不会改变多少。今年,《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了 30 多位女性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相关人员,她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国内女性艺术家面临的困境。
很多女性艺术家的工作“没有进入美术馆视角”;她们“得到的展览(表达)机会很少”;女性艺术家因为服务家庭而难以专心创作;艺术学校里的女性比例远高于行业内的职业女性;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很容易被贴上刻板的性别标签……
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在整个社会生态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进化过程时,先为女性艺术家提供一支发声的话筒,让她们的创作想法被更多人听到,这是非常值得去做的。
05
Kering跃动她影与她们
2015 年,开云Kering集团与戛纳电影节合作发起“跃动她影奖(Women in Motion Award)”,表彰女性在台前幕后对电影行业做出的贡献,巩俐、简·方达(Jane Fonda)、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等多名国际知名女性影人曾被授予这一奖项。
“跃动她影”就成为了专属于女性艺术家的“扩音器”,2015 年,开云Kering集团启动了“跃动她影(Women In Motion)”项目,从电影领域一直扩展到不同的艺术领域,关注女性创作者的表达。
去年五月,“跃动她影”升级为社群平台,专注全球女性艺术家的互动与采访报道,而“Kering跃动她影”平台就是中国女性艺术家的一片自由空间。
“Kering跃动她影”采访诗人作家翟永明
“Kering跃动她影”主要以人物访谈的形式将艺术与创意领域的女性艺术家聚集起来,通过介绍她们的作品,探索她们的灵感与创作脉络,由表及里,展现女性艺术家独具的情绪、感悟与思维方式。
未来,“Kering跃动她影”被寄予希望成为一个“连接不同国家文化背景,拥有共同兴趣和核心价值观的女性艺术工作者的平台”,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在“Kering跃动她影”的视野里,“艺术”不局限在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多样性被“Kering跃动她影”充分了解与尊重,影像、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新媒体艺术等各类艺术形式都通过“Kering跃动她影”走入更广的视线中。
谭维维
2020 年发行《3811》这张专辑的谭维维就接受过“Kering跃动她影”的采访。那是一张为女性而生的专辑,11 首歌讲述了 11 个生活中平凡而非凡的女性的故事,3811 是一趟“女性专列”,载着 11 个名字,途径 11 座站点,“穿越女人生生世世的宿命”。
《玉》公演现场
《但求疼》舞台
采访谭维维时,她出了新歌《但求疼》,还在参加《乘风破浪》第三季。她说:“我相信所有的姐姐都有自己可以独自展现的舞台和领域,但这里是一个群像的舞台,它折射了每个女性的不同面,两面、两极,甚至是 360 度的展现,这很有意思。我就像一个采风者,走进她们其实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迎接对手,就是在挑战自己。”
在这段经历里,她在舞蹈领域突破了自我,也为音乐领域收集了更多素材,和 30 个女性一起“乘风破浪”是这位女性创作者最好的灵感积累。
“Kering跃动她影”采访温绮雯
纸艺艺术家温绮雯则把纸张作为自己的创作材料,学生时代的“书籍装帧”课程让她与纸张开始亲近,毕业后哪怕挤业余时间她也没有放下纸张与剪刀。温绮雯已经举办了三次个展《惊蛰》《以纸为梦》《逐·流》,在她手中,纸变幻为纸艺服饰、纸艺首饰、纸艺场景、纸艺互动装置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逐流》
温绮雯还将纸与水融合,打破人们对这两种事物的刻板印象,大胆探索纸艺的更多可能性。她带着纸做的水母灯装置跳入水中,如真实的水母一般摇曳,水流也因而波动。洋流与水母,在温绮雯眼中就是社会与人类个体,在视觉惊艳之余,也引发思考。
“Kering跃动她影”采访陆蓉之
年初,“Kering跃动她影”还采访了年逾七旬的先锋艺术家陆蓉之,她自称“宝藏萌奶奶”,几十年来,积累了绘画、策展、艺术评论、电影导演、“元宇宙”数字艺术等各种宝藏。
纪录片《Re:Promise(答应你)》
古稀之年,陆蓉之没有停下艺术的脚步,她与年轻导演赵伯祚共同执导推出第一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Re:Promise(答应你)》,聚焦老龄化问题。
作为采访对象,陆蓉之是独特而有代表性的。她在退隐的十年里,照顾自己高龄的父母、得了阿兹海默症等多项疾病的丈夫,以及只有八岁智商的小姑。一个 60 多岁的女性,每天还要照顾四个老人,这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陆蓉之也曾痛苦到想要一了百了,但天生的创造性让她选择把这些通通变成一部纪录片,把痛苦加工成艺术。
这样一位高龄女性艺术家的经历,能给年轻人提供太多思考。在采访的最后,陆蓉之说:“我觉得能让别人笑是功德无量的,如果可以让一个悲伤的人笑起来,那就是一种魔力。我希望我的一生,能够笑到最后。”
“跃动她影在西岸”当代舞蹈节开幕式现场
去年 10 月,开云Kering集团还携手“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共同发起了第一届“跃动她影在西岸”当代舞蹈节,这是一个为期三天的聚焦女性编舞的舞蹈节。段妮、玛蒂尔·莫尼耶(Mathilde Monnier)与史晶歆三位编舞家在开幕式现场带来重磅演出,展示了女性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勇气。
从去年 5 月正式成立到现在,“Kering跃动她影”已经采访了不下几十位中国女性艺术家,让大家听到、看到、感受到女性的艺术影响力。在“Kering跃动她影”看来,“看似静默的阅读与聆听,或许在艺术心灵中能涌现全新灵感与撼动。”
未来,“Kering跃动她影”还会呈现更多国内外女性艺术家的采访、展览、活动等项目,带给我们更多独特的视角和女性艺术家的多元魅力,不妨点击下方卡片关注“Kering跃动她影”平台,一起期待看看。
你也许还想看,点击图片查阅
《列侬与洋子的和平灯塔再度点亮,艺术如何想象和平》
《极端高温之后也许是一场全球气候灾难,国外的艺术家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