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5夜:接纳自我,活在当下

2019-08-09     丁明念响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即是阿德勒思想的传,如同孔子作《春秋》而后有三传一样,通过这本书可以让读者更深入了解阿德勒的思想体系,毕竟若是自己看阿德勒的系列书,如《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时,需要不断的去寻找其中的闪光点和体系,而这本书则把其中的精华总结出来,可以说是阿德勒思想,也可以说是岸见一郎自我实践的精华所在。

个人很欣赏的一句话也拿来作为座右铭的话:未来不迎,当下不乱,过往不恋。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句则是当下不乱,当下是未来的基础,也是过往的延续,只要把当下做好,过去就不会后悔,未来就不必害怕,因为我们就活在当下。

在青年和哲人最后一夜的对话中,阿德勒的思想依旧闪耀着光芒,而在这种光芒之中,个人是感觉到一体似曾相识的感觉,只因为过值得过的人生,正是要把当下过好。

接纳自我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东西是个体无法丢弃的,那就“我”这个容器,加诸于这个容器身上的一切都可能是被给予或是自我争取的,但如何去看去用则是每个人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无时无刻处于人际关系当中之时,人与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对比,对比是件好事,知道自己的不足去努力奋斗,但若是变成了攀比则可能把奋斗这一项弃之路旁了。

虽然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漂亮老婆,还有一个身强力壮再加上走路带风、出手阔绰的隔壁老王,但这些都是属于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每个人的情况冷暖自知,优点和缺点总是会有的,这时面对攀比是自暴自弃,甘于沉沦还是接受一个现实的自我,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去接纳一个完整的自我,一切在于个体的选择。

在青年和哲人第5夜的对话中,最核心的则是:接纳自我。

如同尼布尔的祈祷文一样: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关于勇气的问题,我们都是缺少接纳自己的勇气而不是能力。

一出生后就没有四肢的励志演说家尼克.胡哲说:“在悲伤的另一边,有一条不同的出路,会让你更坚强、更坚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他坚强的人生中,他活出了人生的奇迹,并且在68个国家进行了励志演讲,虽然他没有四肢,却几乎走遍世界,把自己的乐观和奋斗带给了许多人,可以说是为他人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当学会接纳自己的时候,Give up(放弃)还是Get up(站起来),这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选择。尼克.胡哲做到了站起来,哪怕没有腿依旧会站起来。

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在充分接纳自我的程度上去适应社会,到找自我的定位。

如同尼克.胡哲的他者贡献就是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励志故事去演讲,去鼓励身体残疾还是更多身不残疾却心理残疾的人。但是在这过程中他并不完全沉迷于这种演讲中,生活在继续,也会娶妻生子,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

因为这种他者贡献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工作狂,把一切都奉献给工作,貌似这样就能够达成终极的他者贡献,其实不然。

正如哲人说的: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这是人生最大的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在他者贡献的角度来看,工作、家务、育儿、交友这些都是其中的范围,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他者贡献。

用一句通俗的语来描述则是:要致力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曾经工作和生活被许多企业视为零和游戏,认为这两者是难以兼顾的,而在哈佛商业评论《工作与生活:零和游戏的终结》一文中,通过研究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得当,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仅仅不会对工作带来影响,基于对工作是个促进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此时此刻

当学会了接纳自我,并且充分了解他者信赖和贡献之后,就可以寻找到人生的幸福,毕竟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当真正喜欢自己并理解到自我价值之后,幸福感就此产生。

哲人在文说的过去和未来不存在,确实难以理解,在个人来看算是偏激了一点,毕竟过去无法抹去,而人对于过去和历史更是充满了兴趣和探索精神,总是喜欢通过历史来了解当下并指导当下行动,这应该是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式。

未来是一种理想,正如我们现在谈的中国梦一样,正是有着一种梦想和奋斗的精神,才感觉到人生有个盼头,也许当下还会很辛苦,但是幸福的彼岸会在前方等着我们,未来作为一个目标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聚焦于当下是最重要的事,就过去来说,过去是属于沉没成本对于决策有参考却不是最终的依赖,主要还是当下如何去做的问题,当把当下的此时此刻都做好了,未来还是可以预期的,这也是为什么哲人要去否定过去和未来的原因所在了。

《被讨厌的勇气》第5夜结束之时,青年在哲人的开导下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不过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后面却是需要不断的实践的。

我们都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阿德勒说并不存在普遍性人生意义,因为这个意义是很个性的,所以他也说了,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阿德勒的最后一句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拥有这种被讨厌的勇气,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是否有勇气敢于接纳这种被讨厌,然后走少有人走的路,哪怕这个路上看上去如此荒凉,隔壁路上看上去哪些热闹。

我宁可选择这条荒凉的路,拥有这种被讨厌的勇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E9Le2wBvvf6VcSZKv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