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流媒体已经没有情怀时,最后一次说完许可馨后,一切已无意义

2020-04-12     丁明念响

多年以前,估计许多人还记得拨号上网,得要忍受网络猫通过电话线路拨号的吱吱声,然后再看着网页如蜗牛般慢慢刷新出来的时候,网络上的自媒体和娱乐至死的浪潮还不知道在何方。

多年以后,当一个人已经完全离不开手机之时,当手机上各种信息泛滥之后,有人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了泛娱乐化时代,而随着一同进入这个时代的,则是娱乐取代了真实成了新闻的生命,所以曾经有人撰文探讨主流媒体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重塑。

多年以前,当一个新闻事件出来后,对于关注度很高的事件会有各家主流媒体跟进,可以说会进行全方位360度的深度报道,根据现场采访及对事件的挖掘,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能够让公众知晓一件事件的来龙去脉,至于如何进行价值判断,有的会提出有的则把这种多年交给读者。

许多有情怀的主流媒体坚持的有一条基本原则:我们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

多年以后,这种深度报道虽然有,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而且是在公众看不见的角落,更多的则是无数主流媒体的转型,同样开启了泛娱乐化时代的快消息,虽然依旧是陈述事实,却是浮于表面的事实,具体情况是什么,没时间去追问也不值得花时间追问了,因为下一个热点已经在路上了。

大家熟知的许可馨事件已经过去2周了,热度已经快消退了,针对此事回复的官方回答则是:如有确实线索涉及到我市......。其实关键点则在于“如有”,若是没有,那就不再公布后续消息,各位都可以洗洗睡了,不要再问下去了。

所以现在除了一些自媒体还在继续追问之外,可以看到没有主流媒体跟进,更不要说什么深度报道之类的出现,这些深度报道的缺失背后则是有一个疑问,就是那些专题报道的调查记者们都去哪儿了?


2015年不断有媒体在反思一个问题:记者节来了,调查记者们去哪儿了?

这种反思的答案最多的则是投身于时代的浪漫中,开始了转型新媒体时代,这算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各人自有看法,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想要享受深度报道带来的咨询和好奇心则完全找不到寄托了,一切就此消散了。

2017年《单读》杂志中有一篇文章《记者都去哪儿了?》中说到:这些年来,自媒体爆炸般地蔓延,这些本是站在前线的时代观察者,却仿佛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记者变得稀有。

曾经调查记者们参与社会新闻的调查,劳苦功高,不为名利只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可以说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美国的新闻历史上,有一个美国调查记者的经典案例可以说明。


1905年,25岁的调查记者厄普顿·辛克莱以打工的名义,卧底芝加哥的一家屠宰场数周,目睹了工人们受到的残酷剥削及病死猪肉制成香肠的疯狂景象,最终写成一部《屠场》的小说。

也正是此书直接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管理法》与《肉类检查法》,美国食品和药品从此慢慢安全起来。

当下,这种深度的调查已经看不见了,当调查记者们都开始投身于自媒体的浪潮后,这可以看作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哀了。

所以当我们面对如许可馨这样的事件时,当无数人想了解具体事实真相时,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了自媒体简单的询问和狂欢,最终大概率许多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然后当下一个热点再次到来时,依旧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

是的,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真相,而是我们看待真相的方式,看待真相的手段已经越来越显得脆弱和无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IIdbHEBnkjnB-0zm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