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忘记的明星夫妻:一位粉身碎骨一位鞠躬尽瘁,无悔以身许国

2019-12-27     古凌

2019年于中国是辉煌的一年,顶住贸易战、大庆建国70周年、航母下水、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光明正大地宣传大国崛起;2019年于中国是痛心的一年,33位居功至伟的院士离我们而去,那个“以身许国、无悔奉献”的大师时代正在悄然离逝去。

主席说: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那些在最艰难的时代里创造出最石破惊天的奇迹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他们的名字已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永远不被遗忘。

在那面纪念碑上,一对名字并排依偎,上面写着: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

提起两弹一星中的力学专家,无人不知钱学森,少有人提郭永怀,其实两人是师出同门。郭永怀不仅是空气动力学家,还是应用数学家、航空工作者,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和卫星事业贡献巨大,无可取代。

而他的妻子李佩,是被称为中国科技大学“最美的玫瑰”的语言学创始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普通农家,自幼聪敏好学,醉心物理,1935年在顾静徽教授引荐下考入北大物理系,1940年前往加拿大学习应用数学,第二年转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拜在冯卡门门下学习流体力学,成了钱学森的师弟。1946年受聘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部教授。

在康奈尔大学授课的第二年,郭永怀遇到了小自己八岁的中国姑娘——李佩。

李佩1917年生于江苏镇江,家里是书香门第,从小善学,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经济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有志师生不甘留在北京苟且于日军威慑之下,集体南迁,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天津避难的李佩夜难安枕,最终背着家人前往西南联大,参与到了求知救亡的洪流中。1941年,李佩到重庆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留学康奈尔大学,在聚会中与郭永怀相识。志趣相投的两人很快发展成恋人,并于第二年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郭永怀继续执教、研究,李佩在康纳尔大学教授中文。郭永怀相继提出“上临界马赫数”、奇异摄动论,解决了跨声速飞行与气体动力学中的难题,成为极具名望的物理学家。

艰难的回国之路

夫妻二人在美国名声显赫、事业稳定、富足美满,本该就这样继续生活下去,但他们的心里还装着比安定富足更重要的东西——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百废待兴,总理动员关系联络海外留学生回国参与国家建设,响应号召的华人学者不在少数。但对一些学者而言,回国之路比出国还难走,其中最艰难的就是钱学森和郭永怀。

他们是气体动力学专家,在美国从事的是有关航空、导弹等方面的尖端科技工作,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国无疑会给美国带来威胁,因而他们的回过申请受到百般阻挠。但两人都下了决心回国,不惜一切代价。

经过层层关系、种种波折,钱学森的审批先通过了,临走前,他对郭永怀说:“一年后我们在大陆共同为祖国效力,我等着你。”郭永怀心潮澎湃,在美国生活多年,他等的就是那一天。

回想美有关部门当初邀请他参加航空机密项目时,审查者问他“为什么来美国”,他回道:“为了报效祖国”,审核人员又问他:“你愿意为美国参军吗?”他回道:“不愿意!”几年过去,他的理想就要变成现实了。

但郭永怀却受到了严格审查,他心急如焚。有人劝他留在美国,别再惦记那个穷困的祖国了,郭永怀义愤填膺地说:“祖国贫穷,说明他的儿女无能!”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温吞老实的科学家在维护国家时会如此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1956年,郭永怀终于通过了审查,但为了避免再生枝节,他在欢送会上将自己的珍贵研究资料当众投入火堆,烧了个干净,众人惊愕万分,但这一举动却保证几天后他们躲过离港搜查,安全回到国内。

回到祖国攻坚克难

郭永怀、李佩夫妇回到国时国内经济、科研条件都很差,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并且关切地说:“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郭永怀谦逊地说:“我已经回来晚了,该赶紧投身工作”。

当时钱学森已经担任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所长,郭永怀被委任为副所长,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了化学物理系主任,李佩则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做了西郊办公室副主任,组织建设了中关村小学、医院、西点商店,为尚且荒芜的中关村建起了最基础的生活设施。

1959年,原本支援中国军备技术的苏联中止了合作,苏方科研人员撤得干干净净,给中国留下了一片烂摊子。但武器的研发不能就此停滞,没人外国技术支援,我们还有自己的优秀海归人才,中央领导决议组织一批优秀科学家继续研发。

于是,钱三强敲响了郭永怀的家门。郭永怀被委任为九院副院长,主攻原子弹开发,与一百余名科学家组成科研队伍,进入高海拔荒漠,日夜操劳,亲自拌燃料,做实验,奋战了五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

1966年,特殊时期风潮席卷,李佩被控为“美国间谍”,受到隔离,他们的女儿郭芹被下放到内蒙,郭永怀因机密研究受到保护,在青海继续研究,一家三口天各一方。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郭永怀却累倒在现场。

中国的脊梁凭着这两颗炸弹硬挺起来,当科学家们回京时,叶剑英等元帅都已在机场等候他们,那是一场秘密的庆功仪式,但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分享完喜悦又回到大漠中继续奋战。

最壮烈的烈士,最坚韧的遗孀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得知重要线索,想连夜赶回北京,结果乘坐的飞机在降落前突然坠毁,只有一名人员生还,其余全部遇难。人们找到郭永怀时,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尸体已经烧焦了。人们搬开尸体,发现中间夹着郭永怀的公文包。

生还者回忆,飞机从发现事故到坠落只有十即秒钟,混乱中他听到有人喊了“我的公文包”,那该就是郭永怀了。可以想见,短短的十几秒钟里,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顾不上个人安危生死、顾不上本能的恐惧,只做了一件事——风驰电掣地将文件夹紧紧在两人中间,以血肉之躯为盾,保住了那份珍贵的资料。

郭永怀以最壮烈的方式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了生命,正在接见外宾的总理得到消息时掩面而泣,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却沉默如山,她将最深的悲痛压成了无眠深夜里短短的几声轻叹。

以前,提起李佩,是郭永怀的妻子,以后,提起郭永怀,该是李佩的丈夫了。世人会慢慢淡忘郭永怀,但李佩要尽其所能将这个过程延长。

讲台上最美的玫瑰

李佩以惊人的自己和优雅姿态挺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1976年,李佩洗脱“通美”嫌疑,回到中科大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挑起了英语教学的拓荒工作。

当时没有英语教师,也没有英语教材,李佩就请大学老师兼任、返聘退休老师、到信访办公室招人,并且成立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任教。这套方法执行下来,中国的第一批应用语言学硕士和博士也应运而生。

李佩因此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随着中美建交,跨国研究生项目随之上马,身处中国的李佩与身处美国的李政道共同推动中国自费留学。李佩担纲留学考试出题人,通过她审核的学生都会被美国大学录取。她成了一道城门,城内是渴望知识的中国学子,城外是等着接收学生的美国学园,连接起知识流通的桥梁。

李佩始终是讲台上最尽职尽责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即便80岁那年送走了患癌的女儿,她也没有耽误一节课。只是送走了丈夫和女儿,她的人生再没什么可为自己而留。1999年,李佩代领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将其赠予中科大永久保存。

一生的积蓄60万元分赠给了中科大和力学所,收受单位要为她举办仪式,她却摆摆手,“捐就是捐,还要什么仪式。”家里的书籍,美国带回的物品,郭永怀的手表、印章,甚至丈夫最后的遗物,被她捐了出去。她在世上了无牵挂,也对世界毫无保留

1998年,81岁的李佩开始在中关村举办讲坛,请著名学者讲课,分文报酬不给,让学生听课,分文不收。厉以宁、饶毅、甘子钊……李佩请来了太多知名学者,每周一讲,将讲坛活动维持了13年,共600余场。

李佩先生像一位从岁月中走来的贵族,30岁、50岁、80岁……从青丝到白发,永远优雅而从容,永远衣着精致,画着清爽精致的淡妆、带着围巾,端正地站在讲台上,学子们称她为中科大“最美的玫瑰”。她为教育奔走了一生,于2017年1月12日与世长辞。

“明星”是天空中闪耀的星,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光。现在那些活在娱乐新闻里的人配不上“明星”二字,只有郭永怀与李佩夫妇这样将肉体与灵魂、将短暂与漫长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无私无我、全情以付的人才算得上明星。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功在千秋的英烈们如夜空中的繁星,不该为后世遗忘,也不会被后世遗忘。

文/古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A-0SW8BMH2_cNUgGD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