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去上幼儿园这件事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印象就是舍不得,舍不得这么小的孩子就要离开父母,和陌生的同龄人呆在一起,要是被欺负了该怎么办?
幼儿园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起点,在这里,孩子们要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学着如何与同龄人相处,这对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暖心的友谊,也会遇到冷漠的排挤,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在等待着他们呢。
英国有一档电视节目,在幼儿园里隐藏安装了三十多台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小秘密、小心机,有萌点也有泪点。
其中的故事,应该引起家长们的关心和重视。
孩子间的交往,有好有坏
初入幼儿园时,孩子也会像家长一样,难免感到紧张不安。
新来幼儿园的4岁孩子Elliot,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不敢加入进去,只能哭泣流泪。
友善而热情的Tia发现了这一点,她主动询问新来孩子的名字,和他交流;借着Tia又请求自己的小伙伴和新来的孩子一起玩。
“能帮我一下吗?这很重要,你能和那个男孩一起玩吗?他第一次来这里。”
Tia言语之间透露出的友爱,让新孩子 Elliot 快速地适应了幼儿园,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如果能有一个朋友,孩子们就不会太害怕幼儿园了。
而对于那些友好,主动去交友的孩子来说,他们更有成为团体中领头羊的资质,更容易出风头,就像Tia一样。
然而,幼儿园也并不是一片净土,孩子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对立。
Tia因为总是风头太盛和性格强势,也遭到了同伴的排挤。
在操场上自由活动的时候,有3个小女孩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她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不和Tia玩,还要惹她生气。
她们故意对着Tia说:你是我见过的最讨厌的公主朋友!
Tia假装不在意,嘴里还强硬地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不想和我玩儿。
但她的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忍受着被小团体所排挤而带来的伤害和寂寞,着实让人心疼。
“小团体”的意识,早在孩子们三四岁时就开始萌发,正是他们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会以团体的形式一起玩耍打闹。
而孩子们的小团体经历,会深刻影响他们的在学校、乃至社会上的交往活动。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小团体排斥在外,被孤立,那么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变得孤僻,没有自信,会影响他未来的社交能力。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同伴接纳,即使是幼儿也一样,为此,她们甚至会耍些小心机。
Caitlynn也是一个新来的孩子,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因为没有其他孩子和她一起玩,她只能在操场上漫步。
Caitlynn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玩耍打闹,兴高采烈,却根本容不进去,心中只有失落的委屈,她只能自言自语“我好无聊啊!”
1个小时过去了,有个叫layla的女孩主动找Caitlynn来玩,Caitlynn赶紧抓住了这次机会,提出要创立一个“姐妹会“,还说”谁要是想要一起来,就必须是今天加入。“
Caitlynn的小心机看起来有些好笑,但也让人心疼。
想要抱团组建一个群体,一起交流,一起游戏,是这年龄段孩子的共同特征,而一个小团体也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
因为害怕被群体排斥带来的孤单,孩子们都会努力融入团体,甚至是盲目随大流。
孩子在幼儿园社交,家长该做什么?
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会不会吃不好穿不暖,老师没有照顾好他等。
但对孩子们来说,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幼儿园里有没有朋友,有没有被一个有爱的“小团体“给接纳。
这关于到孩子未来的交友、人际沟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在童年期的交往方式和遭遇,会对成年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有一个友好的圈子,孩子就更不容易受欺负。
因此,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要关注孩子“家门之外“的社交能力了。
在幼儿园里,孩子没有了家里的“特权“,不会被家长”重点关注、有求必应“。
他们不再是”掌上明珠“,而是集体中平凡的一个,他们要学着去等待、分享,交流、合作,以及如何和同龄人相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直接干预,强行让孩子们变成朋友,只能在背后给孩子进行引导,提供支持。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们应该做到这几点
1. 让孩子知道友情的珍贵和重要,不管是绘本还是故事,都是一个好的引子,并好好和孩子谈谈如何与人交往沟通,既要友爱包容,又要保护自己的权益等。
2. 在幕后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他是否在幼儿园遇到困难烦恼,是否和朋友们玩的开心?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家长更要认真对待。
最后,家长也要相信孩子,孩子们的交往大都是充满善意和爱的。
幼儿园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家长们可要帮助孩子走好这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