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孩子打架,妈妈帮忙扇耳光:孩子被打了,要教孩子打回去吗?

2019-12-10   名校家长


文:右柚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两个小孩不知道什么原因,当街打架。一个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猛扇了另外一个孩子一个耳光。被扇耳光的孩子妈妈看到自己儿子竟然被大人打,不干了,于是,孩子打架变成了大人纠缠。


对于这个事情,围观群众议论纷纷,舆论大多都在谴责先打人的妈妈:


“大姐,我们都是有娃娃的,都是做母亲的,你不应该打娃娃”;

“打人不应该参与,你是大人,他是小孩,他懂得的肯定比你少得多。”


先不说小孩打架究竟是什么原因,据说后来其实也没搞清楚,但看到这个帮着孩子打架的妈妈,就不由得想到一句很熟悉的话:“熊孩子的背后必定都有一个熊家长”。


孩子爱打人的背后,也必定有家长的默默支持或者是毫不管束。


近几年,在知乎上也经常会看到类似的讨论: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暴力,欺凌也常常变成父母心中很担心的一件事情:


孩子被打了,家长该怎么办?是像视频里面的家长一起参与打架,还是鼓励孩子勇敢的打回去,或者采用其他的方法?


二、不要让孩子认为,“以暴制暴“是解决被打的唯一方法


说起打架,让我想起了隔壁邻居家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天回家,恰巧碰见邻居带着4岁的孩子小石头回来,见到孩子满身尘土,我于是好奇地问了一句。


邻居便很高兴的跟我说:


今天小石头和小区里另外一个孩子打架,把那个孩子打哭了,听说被打哭那孩子还是我们小区的小霸王,经常欺负人,没想到小石头竟然打赢了他。

我跟小石头说了,以后要是有人打你,你就像今天这样,给我打回去,而且还要打赢才行。


我惊讶的发现,听到妈妈的夸奖,小石头也是满脸的得意和自豪。再后来,便常听到,小石头打架突飞猛进,成为了小区新的小霸王,常常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稍微留意便会发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青春期的学生,为解决所谓纠纷,以暴制暴,最终让自己承担被刑罚的结果,一时之爽换来终身悔恨。


而这些,不止在孩子之间发生,更是有不理智的家长也做出同样的行为:


因为孩子在学校受欺凌,选择极端的方式,杀害了欺凌对象,也最终将自己送进了监狱,造成永远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尖上的宝贝,看到孩子被打,难免会保持不了理智:


“我的孩子,平时连骂都舍不得,凭什么要被你孩子打?”,“被打了?打回去!”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然而仔细一想,“打回去”虽然听着解气,但是,打回去真的就能解决孩子被打的问题吗?


同时我们也一定能保证:


自己的孩子能打赢而不受伤吗?即使这次打赢了,万一孩子养成了以暴制暴的习惯,以后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施暴者?又或者,面对更强的暴力时,而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


就像文章开头视频里面一个家长说的:我们是大人,懂的肯定比小孩多,面对孩子被打的问题,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智。


三、当孩子说被打了,先冷静了解清楚事情原委


在霍思燕最近一期采访中,当谈到嗯哼说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时, 霍思燕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借鉴:“小男孩之间的打打闹闹是正常的,但是你终归看不到,就不能断定是对方小孩有问题,这样对另外的小孩也不公平。”


“打回去三个字差点脱口而出,但还是咽回去了,因为觉得这解决不了太大的问题。”

当听说孩子被打了,家长的第一反应除了打回去,更多地应该也是很自觉的将孩子放在“没有错”“被动挨打”的立场,而这些,在我们没有看到全部事实的时候,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公平的判断。


所以,处理被打事情,父母最先应该要做的应该是:


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然后寻找合适的机会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


如果双方都有过错,父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或者让双方和解,而不应养成回家告状被包庇的习惯;


如果孩子本身并没有过错,作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以后该如何处理“被打”或者类似的事情。


就像在节目中,主持人李小萌讲的一句话:如果是我,总要找到一个平衡吧,既不袒护纵


容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一味的忍让,但是也要在他需要支持的时候支持他。


四、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学会拒绝和说“不”


曾经有段时间,小侄子特别喜欢讲:我要打你,我要打死妈妈,也特别喜欢用拳头打人。大人觉得很奇怪,平时那么乖巧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孩子突然发现,当他这样表达时,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能让别人更能感受到他强烈的喜欢或者讨厌,或者其他的情绪,等等。


所以,打人的孩子并不一定带有很强烈的恶意,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

所以如果孩子被打,也并没有造成伤害,学会让孩子先表明自己的立场:你是想和我玩吗?不过我不喜欢你这样,我不喜欢你打人等等。


让孩子双方都清楚各自的立场,而不是只想使用暴力来解决,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英国的教育学家斯宾塞,曾经在关于孩子的《快乐教育》中就这样说道:“保护我们个人安全的知识和预防各种危险的知识应该是列在首位,这是无须质疑的。”



五、如果警告没有用,让孩子学会自我防卫


闺蜜最近给五岁的女儿报了跆拳道,问起原因,闺蜜说:“看了太多孩子被打的事情了,尤其是女孩子,力气小容易受欺负,但是我们不惹事也不能怕事。所以为了预防,让她锻炼下身体,也顺便学点防身术,我觉得很有必要。“


我们都希望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遇到暴力,如果语言解决不了问题,学会适当的自我防卫,也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另一种方式。


关于自我防卫,李玫瑾教授在《开讲吧》回忆了一段父亲对她的教育:


青春期因为长的漂亮,父亲担心我被欺负,于是就教了我一些自我防卫的方法,当然,父亲同时也教会了我:自我防卫,既要保证自己不受伤害,也应保证不伤害别人。


自我防卫注意分寸,因为防卫过当和以暴制暴其实就是一线之隔。



六、适当时机,寻求大人的帮助


丘吉尔说: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它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勇敢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孩子永远是孩子,不可能处理好所有的事情,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处理不了的时候,要勇敢地学会求助:老师,父母或者其他大人。


在面临“被打”这种情况,父母应教会孩子更有智慧地去处理,比如:


懂得倾听和沟通,让孩子信任你依靠你,并学会多思考以后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

多和孩子在家进行各种场景模拟,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不同情况下,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根据调查发现,身体瘦弱、性格胆小不合群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被打的对象,而那些运动能力好,开朗活泼交际能力强的孩子就很少遇到这种情况。


父母不可能永远是孩子的保护伞,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强壮孩子的体魄,引导孩子更好的融入群体,应该是为人父母应重点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