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助儿子戒网瘾

2019-09-03   成长快乐H

迷恋网络是儿子成为问题少年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网络不仅让儿子荒废了学业,而且使儿子的性格越来越具有暴力倾向。要改变儿子,就必须把儿子从网瘾里拉出来。因此,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成了我做陪读父亲的最直接原因和最迫切的任务。

仔细追究起来,儿子沉溺网络游戏和我有很大关系。孩子十岁左右,我就给他买了电子游戏机,我的初衷是为了开发他的智力。当时我有一个主导思想,进入电子时代了,让儿子多接触电子方面的东西,对他肯定有好处。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我先后给儿子买过五六种电子游戏机,有台式的、掌上的等等。那几年,儿子星期天及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是伴随着游戏机度过的。那一阶段,我和爱人比较忙,在家的时间比较少,儿子回家后,有游戏机陪伴,就很少到外面去。对于孩子的安全,我们也少了几分担心,反倒觉得游戏机是个好东西。

儿子十三岁以后,嫌在家里玩不过瘾,就到电子游戏厅去玩。那时玩的是“拳皇”“三国志”一类的游戏,再后来在电脑上玩“传奇”“反恐精英”之类的网络游戏。即便是玩网络游戏,儿子还能照常上课、按时交作业,学习成绩也在中等偏上,因此网络这个问题,也始终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孩子暴露出问题、进入恶性循环是在高一上学期后半期。那一阶段,儿子上课打不起精神,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通知我到学校,把孩子的问题抛给了我,我开始对孩子施压。

起初我对孩子进行说教:“都上高中了,还那么不懂事,不能太惜力了,是该用功的时候了。”“努力三年,考个理想的大学,能彻底改变命运,这是很合算的事情。”稍后,当我得知儿子频频上网打游戏,还有旷课现象时,我就找他兴师问罪了。“你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这种学习态度,能对得起谁?”“从小到大我为你花了多少钱,用这些钱资助几个贫困生也能给我争光,要你有什么用?”“你看人家××,入学时成绩远不如你,现在把你远远甩在后面,你连一个女同学都不如,一点都不觉得汗颜吗?”

本指望经过“教育”,孩子会有一定改观,没想到他不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越来越变本加厉了。儿子玩游戏越来越厉害,每天玩大半夜还嫌不过瘾,时不时还玩通宵。 他上课状态越来越差, 旷课越来越多,作业几乎不交了。接下来两次比较大的考试,儿子均为班上倒数第二——实际上是倒数第一:一次是一位同学因身体原因卷子没做完,另一次是一位同学因故未参加考试。

孩子沉湎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屡亮红灯的现实我已经无法接受,接下来的事情更让我备受打击。儿子因数次参与校内、校外打群架,两次被学校提出劝退。还有一次后果比较严重,儿子为了哥们义气,被同学叫到校外打架。由于致外校同学受伤,为首的两位同学被学校开除。学校曾考虑开除我儿子,我好话说尽,还给学校写了保证书并承诺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政教处才同意让儿子留校察看。

怎么会是这样呢?怎么越教育越糟糕呢?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作为孩子的父亲,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经过冷静分析、认真反思,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没有从内心深处理解孩子,也没有从本质上把“网瘾”这个问题看透。

网瘾究竟是什么?我给它下了一个定义:网瘾是孩子对错误家教方式的一种抗争手段;网瘾是孩子丢掉理想信念后精神寄托的另一种方式;网瘾是孩子渴望被认可、追求成就感的非理性选择;网瘾是孩子精神长期压抑后的一种心理宣泄。

实践证明,我的定位是准确的,孩子曾在一篇日记中吐露了心声:“父母老师都是势利眼,在意的永远是学习成绩,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为什么节假日我不愿回家?我觉得那个家不属于我,甚至离我非常遥远。为什么我要去玩网络游戏?因为我需要在虚拟中寻求成就感。我明明知道那是虚幻的,但那里的人理解我、懂得我。为什么我要和别人打架?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你们说我学习不行,我还有能行的地方,我的拳头比别人硬。既然你们认为我不争气,给你们脸上抹黑了,我为什么还要努力?你们认为我不重要,我在你们心中没有分量,我为什么要让你们高兴呢?既然我不能让你们正眼瞧我,就只好惹是生非让你们关注我。

“学习成绩好能得到认可、获得归属感,打架滋事同样能得到这些东西。那时一帮兄弟围着我转,不少女同学也羡慕我。虽然在老师眼中我是差生,但不少同学却拥戴我。我的慷慨、仗义也是出了名的,凭着这些,我在学校照样有一定位置。”

当我用一种宽容的心态,设身处地地站在儿子的角度感受,才认识到孩子在高一出现问题是一种必然。随着高中阶段课业负担的加重、知识量的加大、知识难度的提升,一个高中生要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凭什么让自己勇于接受一个个挑战?凭什么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些进步?凭什么让自己不断增强信心?凭什么让自己能战胜形形色色的诱惑?凭什么能不断地克服惰性?凭什么能管理好自己?凭什么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凭什么去承受生命之重?答案是全凭内心强大的力量。遗憾的是,我们疏忽了孩子从小的教育,在孩子积蓄成长力量的关键阶段,却整日忙于事业,给孩子情感关爱不够,精神支持更不够,因此,孩子内心的力量储备不够,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所以进入高中后,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孩子选择了逃避。人是需要被别人认同的。孩子在学校及在家中都不被认可、没有成就感,但他在虚拟世界就不一样了。由于他玩游戏比较早,技术娴熟,角色上的成功让他频频享受被认可的喜悦,他在网络上有一定的地位,那些玩家特别崇拜他。玩网络游戏让他很有成就感,因此,他喜欢上网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一分析,我认识到,问题反映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却在家长身上,都是家长自身的原因把孩子推向网络虚拟世界的啊!我心里清楚,这是现实和虚拟在争夺孩子,也可以说是父母和网络在进行拔河赛呢!哪边力量大,孩子就会朝向哪边倾斜。我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我扎扎实实铸造我的人格丰碑,只要我和孩子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只要我不断给孩子内心注入信心和力量,孩子就一定能够戒除网瘾,并坚定地从虚幻世界中走出来!

以前,我把网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对孩子上网采取的是粗暴干涉甚至是围追堵截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孩子也会越来越沉溺网络。接受以往的教训,我采取了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方法。

一天在和儿子交流时,我郑重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爸爸想明白了,你玩网络游戏自有你的道理。存在即合理,爸爸尊重你的选择。爸爸过去支持你玩电子游戏,现在仍然支持你玩网络游戏。从今天起,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要玩就玩尽兴,再不用顾虑爸爸会干涉你了,爸爸决不食言。”

我说这番话既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对孩子妥协,更不是有意讨好孩子,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后做出的理智决定。以前我使劲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孩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玩得频率更高、时间更长。人的本性是:你越控制某种东西,他越渴望某种东西。现在不控制了,他轻易就能得到,还有必要贪婪吗?事实表明,反对孩子上网、干涉孩子上网,实际上是对他上网欲望的鼓励和强化,无形中对他沉溺网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让他放开玩,他反而会感到没有多大意思了。放手让孩子玩,实际上是对孩子玩网络游戏兴趣的弱化,是釜底抽薪的举措。再者,我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里面包含着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们都有向上的心气儿,也都有进步的愿望。哪个孩子不知道沉溺网络对自己不好?哪个孩子不知道通过学习能改变命运?哪个孩子不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我相信我的儿子是好孩子,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他从骨子里是渴望进步的。

理清了思绪,内心就有了力量,孩子再怎么玩游戏,我都能心平气和对待,不会乱了方寸。有一次,儿子在网吧整整玩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后,我出奇地冷静。我对儿子说:“爸爸不反对你玩游戏,只是担心你的安全。昨晚自习后,我一直在等你回家。有个风吹草动,我就去开门,结果是一次次失望,为了等你我一夜没合眼。只要你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我就放心了。”儿子没有说话,但我能感受到,有一丝抹不去的愧疚挂在他的脸上。

随着我对家庭教育认识的一步步加深,随着我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和充分理解,随着我和老师配合的进一步默契,随着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认可,随着儿子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优质精神营养逐渐地滋养着他的心灵;随着儿子对乒乓球、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的热爱,儿子进网吧的次数在逐渐减少;随着现实生活对儿子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虚拟世界对他的诱惑力在一点点减弱。

进入高二下半学期,我观察到儿子连续二十多天没有进过网吧。我一天一天地压抑着内心的惊喜。一天晚饭后,我漫不经心地“提醒”儿子说:“语凡,这些天咋不见你玩游戏了呢?”正在读书的孩子连头都没有回,淡淡地说:“我现在觉得网络游戏太幼稚,没啥意思!”

是啊,一个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得到了温暖、有了归属感,如果能自如地融入校园生活中,成为学校的一分子,如果有了健康的兴趣爱好和充实的课余生活,他还会迷恋网吧吗?戒除网瘾,工夫在网外。如果孩子在现实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还会到虚拟世界去追求所谓的人生价值吗?

2012年,儿子考入“985工程”暨“211工程”系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眼里,都是奇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把儿子从一名沉湎网络、全班排名倒数第一的问题少年,培养成考上重点大学品学兼优的学生,这其中,坚如磐石的信念是产生奇迹的原动力。

高一下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儿子均为班上倒数第二。儿子数次为同学的事参与打架,两次被学校提出劝退。面对这样糟糕的局面,我没有自乱阵脚,在深刻反思自己家教方式的同时始终坚信:只要方法正确,孩子绝对可以变好,且会越来越优秀。

当政教处第二次提出让儿子退学、征求我意见时,我的态度非常诚恳但又十分坚决。我说:“孩子犯的错误确实比较严重,但我知道孩子的本质还是好的。只要学校能给机会,我保证配合学校把孩子教育好。我敢断言,孩子一定会给学校争光!”政教处主任看我说话语气坚定,并对孩子充满信心,就同意让孩子留校察看。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后,儿子的一位老师对我说:“老贾,孩子在学校不学习,待在这里也是浪费时间,不如找份工作,让他早点到社会上锻炼。成才的路多得很,不一定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说实话,老师婉言劝我把儿子领回家,是想甩掉一个包袱。

也难怪老师,那时儿子是在学校挂了号的问题学生。面对老师的建议,我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老师,我了解我的孩子。现在看来孩子是不争气,但他的良知并未泯灭。我看得出来,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在涌动。只要对他有信心,他不会让我们失望的。由于父母不懂家教,导致孩子走偏了路,这个责任我会承担起来。现在我在潜心研究家庭教育,力争做个合格的家长,尽最大努力和学校配合好。”

从那以后,老师对我儿子恢复了信心:找儿子谈心,送儿子书籍,还让儿子当了体育课代表。老师的关注、关爱得到了儿子的积极回应:上课开始听讲了,按时交作业了,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了,违反纪律也少了。接下来的考试,儿子的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老师对儿子的看法有了改变,儿子的自信心也在慢慢增长。

有一次,家里有事,儿子请了几天假。回学校后,一位任课老师对儿子说:“我以为你转学了,不会来了。”这位老师心里希望儿子转学。还是这位老师,有一次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自己人不说外话,要我说你让孩子转学吧,他在这里没啥意思。老师、同学对他有看法,他也没自信。‘树挪死,人挪活。’换个地方让孩子重新开始吧!”

面对老师的忠告,我说:“谢谢老师的关心,孩子的表现不尽人意是事实,别人对他有看法也在情理之中。但我知道我儿子是有血性的,他不会永远堕落下去。儿子说过一句话:‘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我相信他从哪里跌倒,还能从哪里爬起。您为我儿子操了不少心,儿子曾数次提起过您,我们做父母的也不会忘记。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再多一点耐心,他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甚至还会给我们一个大的惊喜!”我的诚心和信心感染了这位老师,他对儿子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改变。

后来,儿子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我说:“我教了二十多年书,你是我见过的最用心、最负责、又身体力行的家长,正是你执著的信念创造了奇迹,有你这样的父亲,真是孩子的幸事啊!”

儿子的另一位老师说:“说实话,你孩子在高一时,我对他已经失去了信心。老师们在一起议论,贾语凡能考上大专已是造化,没想到后来爆出了冷门,他竟然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为你的信心和执著感动!”

那位曾经对儿子失去信心的老师说:“换了别的家长,这孩子可能就没希望了。你不但自己做得好,还和老师配合得好。三天两头往学校跑,心劲儿总是那么高,一把年纪了,还那么执着地研究家庭教育。老师们要不被感动,就是铁石心肠了。”

我这个人,要说有多大本事,那是抬举我。但我有个特点,凡是我认准的事,一定要把它做好,也一定能做好。什么事只要认定了,我从来不会退却。朝三暮四、打退堂鼓不是我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我接触过“成功学”,“一定能成功”的理念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中,我的人生字典里早把“不可能”三个字删除了。我的一位好朋友这样评价我:老贾最大的长处是执著追求、信心十足、越挫越勇、永不言败。

回想伴随儿子走过的这段旅途,我常想:人生都会有艰难时刻,越是艰难的时候,越需要坚定的信心。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他心智的坚强程度。脆弱的,就断了;坚韧的,就会百炼成钢。那段时间,对我、对孩子,都是一种人生的危局,如果我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心,老师们可能就把儿子完全放弃了,儿子很可能就此失去求学机会,甚至走上一条不堪设想的人生歧途。

我不但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把孩子培养好,也从心底相信别人能把孩子教育好。

这些年,有不少找我咨询的家长,我总是这样鼓励他们:你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只是认识上出了点偏差。如果你能利用好,坏事都能转化成好事,这件事定能化做孩子成长的动力。尽管孩子还会经历一些挫折,尽管孩子的路不会走得太顺利,但只要你意志坚定、信心充足,只要你按我说的去做,你的孩子100%能考进理想的学校,而不是99%。

有的家长说,教育孩子这个事太难了,有时我都信心不足了。我说,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正因为它比较难,它的价值才大啊!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家庭教育牵扯到孩子的未来,涉及到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还影响到你后半生的生活质量。这是一件利国利己、功德无量的大事啊!这么重要的事情还不值得我们下工夫吗?你天天在努力,就是对孩子实实在在的帮助;你每天在进步,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关爱。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合算的事情吗?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些道理。在家教咨询中,我接触了数千位各类家长,至少有7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信心不足,其中30%以上的家长信心严重不足。找我咨询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素不相识却如出一辙,讲的话惊人地相似:“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生了这个不长进的儿子。我早就说这孩子报废了,他妈妈非要来见你,我们也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尽尽心罢了。这次带孩子来找你,目的是让你给孩子把握一下,看他还有没有救。如果有救,我们下点工夫;如果不行,我们就放弃了。”

这些话,在我听来都锥心刺骨,可想而知孩子听了是什么反应。

父母是孩子最信得过的人,又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往往能左右孩子的成长轨迹。家庭是孩子的心灵根据地,是孩子的精神加油站,也是孩子积蓄内心力量的港湾。父母对孩子信心不足,还有谁能帮他树立信心呢?父母不给他注入力量、不给他增添勇气,孩子怎么能战胜困难、突破自我呢?

再说,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没救了,等于给孩子贴上了“废品”标签。对孩子来说,父母对他的评价是最具权威的。在父母消极的心理暗示引导下,孩子真的会成为父母评价的那种人。

从前,塞浦路斯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王子,擅长雕刻,他用木头雕刻了一尊少女雕像。由于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这尊雕像非常完美,他情不自禁爱上了这个木雕少女。他每天都去看望它,给它唱优美动听的情歌,深情地凝视它,就像爱一个少女那样爱着它。有一天,当他再次对木雕少女表示爱慕时,这尊雕像竟然活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少女。后来,少女成了他的王后。

这个著名的故事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你给他充盈的爱,并坚定不移地相信他能成才、成功,奇迹就能在他身上发生。

奥地利作家、思想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一个人站起来。”要使一个倒下的人站起来,首先就要给予他能够站起来的信心。如果一个家长能建立起自己的信心,那么他就会燃起希望之火,温暖和照亮每一个迷途的孩子,融化孩子内心的坚冰,最终让孩子恢复蓬勃的生机、营造出人生的华彩。

以前,我在商海奋力打拼的时候,偶尔也有成功的感受,但内心并不幸福。倒是做陪读父亲,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因为幸福,这个原本很悲壮的抉择,变成了一个很快乐的过程。

一天,我去学校的路上,看见一个满头灰发、佝偻着身子的老太太,弯腰拾起一个孩子刚刚丢弃的塑料瓶子,在衣襟上蹭了蹭,放进自己的袋子里,一脸的满足与笑意。老太太那古铜色、刻满皱纹、写满沧桑的脸庞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那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容也显得格外纯真无邪。老太太那份惬意和幸福、那份快乐和忘我让我十分嫉妒,我被这颗简单的心征服了。

那一刻,我开悟了。老太太得到了一只瓶子,竟然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而我有一个完整的家,有一个知热知冷的妻子,有一双天真可爱的儿女,有健全的身体且衣食无忧——我什么都得到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原来幸福是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它与金钱、权力、地位没有多大关系。若自己觉得心里舒坦、精神充实,就会感觉到幸福。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了发现幸福的眼光和感受幸福的心态。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刻意培养自己认识幸福、捕捉幸福的能力。

从那以后,我经常提醒自己:你是个幸福的人,你拥有很多,你有很多得意的事情。也许是潜意识在帮助我(潜意识是一个忠实的信徒,只要你不断给它下指令,它就会努力帮你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渐渐地,我所有的一切都有了重大转机,我真的越来越觉得幸福了。

有位作家说得好:“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人生的成熟。”在陪读的日子里,天天和儿子在一起,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儿子偶尔还会呛我几句:“真烦人!”“死脑筋!”“说过多次了,你一点不上心!”要在以前,我肯定要大发雷霆,我才不受这份“委屈”呢!迁就、纵容儿子,他还不翻了天!现在有了幸福感,我不但没有生气,甚至还有几分得意。儿子呛我,说明他对我信任,故而对我期望比较高,他是“恨铁不成钢”啊!我能这样思考问题,其实还是幸福感产生的心理力量。有了幸福才会有爱心,有了爱心才会有和气,有了和气才会有愉悦,有了愉悦才会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有一次,儿子说了句刺激我的话,我不但没有生气,还来了个借题发挥。我微笑着对儿子说:“儿子啊!以后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尽管冲老爸来,老爸肚子里能装得下五脏六腑,还装不下你一句话吗?况且你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以前爸爸傻啊!不会仔细地品味生活,没有把握住自己拥有的幸福。自己不幸福,还弄得全家鸡犬不宁,爸爸后悔啊!以前爸爸总是伤害你,现在你可以反戈一击了。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你可以考考爸爸,看爸爸的修养怎样,是不是真正提高了。”

我的这番话,让儿子颇感意外。稍顷,儿子说了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话:“老爸,说实话,你来陪读,我是有些抵触。过去,咱俩不经常见面还搞得那么不愉快,要是天天在一起,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花样来。你说下决心改变自己,我并不怀疑。我知道这是你的美好愿望,也可能是你一时心血来潮。对于这一点,我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一个成年人还能提高到哪里去呢?我怎么也没想到你会下如此大决心、会有这么大动作。以前我是害怕你,现在我是既尊重你又崇拜你。”

“你的巨大改变,不光我感觉到了,连妈妈也感觉到了。以前我想,妈妈能改变对你的看法,我自然会承认你的提高。现在我服气了,连对你积怨甚深的人都能完全接受你,说明你的改变和提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妈妈不止一次对我说:‘你爸确实变了,变得和以前不像一个人了。’我从内心认可了你,和你没有了距离,说话才比较随便。”

多么好的孩子,心地是那样善良,感情是那样细腻。这是高规格的礼遇!这是天使般的奖赏!不是吗?世界上还有比被亲人充分肯定更值得自豪、比被孩子充分认可更值得高兴的事吗?顷刻,一股幸福的暖流传遍我的全身。整个下午,我都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之中。不知什么时候,我哼起了小曲,当我意识到自己在唱歌的时候,已经唱了有一会儿了。

一个人能不能幸福,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看他心中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人生靠的就是一种好的心境,好的心境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感觉,让我们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心态改变了,心境也跟着好了。我看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处处蕴含着幸福。

简朴生活,没有纷扰,远离诱惑,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这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租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条件极其简陋的房子里,追逐希望与梦想无疑是别样的幸福;吃着自己做的虽变着花样、但并不算可口的饭菜,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样是一种幸福;独对青灯,与书做伴,静心思考,追求精神富翁的生活,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幸福。

幸福可以裂变,幸福也会繁殖。生活中处处弥漫着幸福,我从儿子身上也能处处感受到幸福。比如:

倾听是幸福。

一个星期天,我和儿子到栾川重渡沟旅游。旅途中的三个小时怎么度过呢?我对儿子说:“爸爸非常怀念学校生活,最近几天做梦都是学生时代的事情,你能给爸爸说说学校的事情吗?说什么都行,爸爸都感兴趣。”

儿子说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去同学家做客受到热情招待,在校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对困难同学伸出援助之手……

儿子说话时,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而频频点头,时而惊喜万分,时而表情严肃,时而双眼放光。我对儿子说:“太幸运了,你在同学家竟然享受到那么高的礼遇!”“你做得对,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早一分钟到医院,同学就能及早得到救治!”“你那么有爱心,真是难得,以后做慈善,老爸全力支持你!”“学校真是万花筒,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太有意思了,老爸真想回到逝去的学生时代!”

由于我的认真倾听和踊跃互动,儿子谈兴特浓。那天儿子滔滔不绝地说了两个多小时。在我的记忆中,儿子从未和我说过这么多话。正应了那句富含哲理的话:“观众热情高,演员表现欲就强。”到了目的地,儿子还意犹未尽,父子俩内心早已充满了幸福。接下来的双日游,我们俩心情特别好,这和我一路上的高质量倾听不无关系。

理解是幸福。

《 小王子》这本书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忘了这一点。”我们都是由孩子过来的,我们都有童年、少年的经历,也有过孩子的心理体验。只要我们善于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肯定会理解我们、接受我们的。

以前我总是抱怨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结果儿子学习成绩仍不断下滑。观念改变了,好方法也跟着来了。高二上学期,有一次考试,儿子考了不足400分(满分750分),我满怀深情地对儿子说:“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要对付大大小小的考试,还要遭遇老师的白眼和父母的误解。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爸爸以前总是不理解你,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发自肺腑的一番话,让儿子颇受感动,儿子眼睛湿润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去我光看学习成绩,而没有顾及你的感受。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远远没有儿子的心情重要啊!”儿子说:“这次考试,我也有失误,不然我成绩会更好些。”一股幸福的热浪涌入我的心田,我的眼泪差一点流出来。

爸爸这么善解人意,儿子还能说什么呢?“士为知己者死”,努力学习是对家长最好的报答。

共情是幸福。

有一次,儿子要到同学家去玩,妈妈不想让他去。儿子为照顾妈妈情绪,没强行去,但内心不快。妈妈看儿子情绪不佳,又唠叨了几句:“这孩子真不懂事,晚上不让你出去,是害你吗?”听到此话,儿子脸上多了一层阴云,回到自己房间生闷气。

为了让儿子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我跟进了儿子的房间。我说:“看到你心里那么难过,老爸也是食不甘味啊!有啥和老爸谈谈,把你心中的郁闷转移给我,谁让咱是父子呢!”儿子说:“我妈不讲理啊!”我问怎么回事。儿子说:“妈妈不让我出去,我依了她,她还不满足?同学家没去成,我内心自然不高兴,我消化一会儿就完事了。她不该又数落我,弄得我情绪一落千丈。妈妈连调整情绪的机会都不给我,这也太霸道了吧!”

我说:“老爸能理解你的感受,妈妈的话有失妥当,我代妈妈向你表示歉意。父母不是完人,也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希望你多帮我们。”

看到儿子眉宇逐渐舒展,我感到无比欣慰。我的共情能给孩子些许精神力量,让儿子迅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幽默是幸福。

有时候,朋友给我讲了件趣事,我觉得很好笑,就讲给儿子。儿子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父子俩沉浸在极度融洽的气氛中,幸福感早已溢满了我的心田。

其实,幸福并没有在远处,它就在我们身边。走得动、吃得下、睡得香就是幸福;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就是幸福。儿子向我敞开心扉是幸福;对儿子的那份牵挂是幸福;白天给儿子配餐是幸福;晚上给儿子盖被子是幸福;吃饭时儿子给我递筷子是幸福;洗脚时儿子给我送拖鞋是幸福。一句话,陪读带来的乐趣无与伦比,做父亲的幸福也无与伦比。

久而久之,幸福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个人天天被幸福包围着,哪还有什么负面情绪呢?亲子关系怎么会不融洽呢?孩子怎么能不进步呢?在这样的成长氛围中,孩子想不健康成长都难。(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