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作为一种文化标志,在中国有8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了。
翡翠玉石是一种文化和精神载体,不仅体现在政治、道德、礼仪、情感等方面,甚至在文化、艺术、服饰、宗教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翡翠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玉德”思想,也在儒家文化中的“君子”文化。
古有言:“君子以玉比德。”这是圣人孔子眼中的玉德,他主张以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翡翠玉石曾经是封建社会约束人们的道德规范标准之一。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崇玉尚玉,对玉的钟爱已经达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
无论是祭祀神灵,还是彰显权力,无论是推动生产,还是装点生活,玉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翡翠玉石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崇拜。
与中国的青铜文化和瓷文化相比,玉文化的历史更加悠久,几乎可以和石文化、陶文化、骨文化相媲美。
古人以玉为师,以玉为友。翡翠玉石文化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特色的一支。
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孔子所说的玉德是什么意思?
玉德之一:温润而泽,仁也。
泽是濡的意思,即儒家。
儒家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 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治”。
翡翠玉石所具有的色泽,刚好符合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
看着翡翠玉石,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温柔流淌。
玉德之二:缜密从栗,知也。
缜意为缜,栗、知的读音为智。
整句话意为玉质内紧而外貌明智,即要求人们要像翡翠玉石般,拥有外表的明智而又有内在的优秀素质。
玉德之三:廉而不刿,义也。
翡翠玉石,坚硬、性质稳定。
孔子将翡翠玉石的特性比作人的义气,这就是要求人们既要廉洁奉公,又要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保持友好的态度,关键时刻拔刀相助,不伤义气。
玉德之四:垂之如坠,礼也。
在人们的腰间、颈间自然垂落的翡翠玉石,飘飘然像伫立在水雾边的翩翩君子。
把翡翠比作人的礼仪,意思就是我们要礼仪谦让别人,要自尊自爱。
玉德之五:其终诎然,乐也。
终即终点,诎即屈,这句话意为玉器碰撞有声。
翡翠玉石相互碰撞而发出清脆之声,要求人们不怕困难,保持乐观,像玉石的敲击声一样,铿锵有力地活着。
玉德之六: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瑕是玉之瑕疵,瑜是玉中美者。身为大自然的产物,翡翠玉石多多少少都会有瑕疵存在。
人也是一样,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做到自己有自知之明,光明正大。
玉德之七:孚尹旁达,信也。
孚即浮,尹音略同筠,筠是指竹子的青皮。
翡翠玉石,一般都被厚厚的石头包裹着,但打开一看,里面就藏着璀璨的宝石。
这就是要求人们要由表及里,内美和外美同样重要。
我们要像翡翠玉石般,在拥有坚强的外表的同时,内心也要保持清澈、饱满。
玉德之八:气如白虹,天也。
气即气质,气质如白虹有通天之灵气。
翡翠玉石,是集天地灵气成一体的产物,它们经过了数万年的地壳运动而形成了、磨练了自身。
我们也要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变成一个气质好、风度好的优雅之人。
玉德之九:精神贯于山川,地也。
精神,即为神采,神采能通地,翡翠玉石就是埋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而被发掘出来的。
在被发现之前,它们就只是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而已。
这句话就是要求人们的精神面貌要充实、自信,如山川大地。
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己不断地进步,总能遇见光辉的未来。
玉德之十:圭琢待达,德也。
圭璋为祀神之器,圭璋是升堂之用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希望人们能像圭璋一样,有大志、干大事、立大业。
以上就是孔子眼中的十玉德。在封建社会时期,这十个玉德成了人们的道德规范标准。
如今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可取之处并发扬光大。
翡翠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性,人人皆知。
玉文化绵延几千年,至今魅力不减,生命力越来越旺盛,可以说,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