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人港城产”融合发展,三大功能区铺筑双流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019-10-24   双流发布


功能区的核心是产业,趋势是集群。

近年来,双流围绕“人港城产”融合发展这条主线,突出龙头项目引领功能区发展,加强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全力推进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芯谷以及天府国际生物城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建设,不断夯实加快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产业基础。


突出优势 成效斐然

双流航空经济区重点依托空港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综合保税区、6个指定口岸等开放平台,致力推动通道枢纽向经济引擎转变,打造开放功能强劲、适航产业发达、消费国际时尚的航空经济高地。同时,双流把空港商圈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推进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区域消费引领力、全球消费资源配置力的国际空港消费中心,实现空港商务快速破题。

“2018年以来,双流聚集投资亿元以上航空项目33个,航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区航空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流航空经济区已聚集国航、川航等基地航空公司9家,运营航空公司84家;四川国际、川航维修等航空维修企业15家,中国商飞、中航材等重点关联企业45家;DHL、顺丰等全球100强和全国10强航空物流13家;航空金融企业21家;跨境贸易企业超过170家;航空总部和商务服务企业22家,初步实现了成链集群化发展。今年1—9月,西藏航空成都基地、东航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实现全省飞机整机融资租赁“第一单”。


龙头带动集群协作

“公司落户双流2年来,营收基本实现了翻倍成长,2019年还被纳入成都市新经济‘双百工程’和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澜至电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智慧家庭终端芯片及系统解决方案,该公司副总经理董泰伯表示,成都芯谷管委会全流程“保姆式管家”服务,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相信在管委会协助下,公司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将加快推进,推动公司产值和营收再上新台阶。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双流中电熊猫项目作出推动‘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始终激励鞭策着双流坚定做好电子信息等实体经济的信心决心。”成都芯谷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流重点依托高校院所、创新服务平台和军民融合企业,聚焦“芯、屏、网、云”4个领域,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大数据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转化枢纽。

为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高时效、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临空指向型业态优势,双流坚持依托中电熊猫、中国电科、瓴盛科技(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第二批重大外资项目)等赋能型项目,成都芯谷、浩朗科技等平台型项目,以及专业论坛,推动补链强链扩链。2018年以来聚集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8个,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协作”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预计到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职住平衡产城一体

成都诺和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市发展医药健康支撑性产业布局重点签约引进项目,在多肽创新药物领域的研发处于国内前列,同时布局多肽高端仿制药形成特色品种管线。“我们是第二家入驻天府国际生物城的企业。优异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配套政策,让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诺和晟泰总经理李元波告诉双双,相信随着生物城建设的推进,入驻企业将越来越多,平台链条也会更加完善,有利于孵化型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

2016年3月,双流区与成都高新区开启合作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序幕,围绕构建“四链条一社区一体系”生物产业生态圈,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生物产业园。

“经过3年多努力,天府国际生物城建成区面积已突破5.5平方公里,由建设期正式进入投入、运营、管理新发展阶段,发展态势稳健良好。”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朱光春如是说。

按照职住平衡、产城一体理念建设的天府国际生物城,凭借完备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已吸引入驻企业20家,落户41家重大创新平台,累计引进和培育72个新药品种,其中18个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引进诺奖团队5个,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引进项目127个,协议总投资超1000亿元;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持续提升,排名上升至第6位,2019年通过空铁联运实现首单1亿元医疗器械产品成都通关。同时,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新型社区”理念,强化专业配套,初步建成公立小学、幼儿园、社区综合体、派出所、酒店式公寓及商业街等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湿地及森林公园,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来源:空港融媒 记者: 唐静/文 赵飞/视频图 编辑:冉冰蕾 审核:孙健涵】

感谢您的阅读,更多本地新闻,请关注“双流发布”今日头条号或下载“空港融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