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爱办教育!”紫云一所乡村小学校长的治校经

2020-05-02   亚鲁紫云


晚上9点多,紫云自治县第四小学宿舍楼内泛着点点灯光,不时传出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

“孩子们,你们最近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哪些困难?”校长于以佳每天总会抽出时间,随机走进孩子们的房间,坐下来与孩子们谈心交流。


于以佳(中)与学生合影

“通过和孩子们亲切交谈,才能更深入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关爱,帮助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于以佳说,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是她担任紫云四小校长以来,一个长期坚持的习惯。

紫云自治县第四小学位于距离紫云县城不远的五峰街道红岩村,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制小学,主要接纳县城周边适龄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子女和撤并教学点学生入学。

近年来,该校从学校班子到教师,纷纷秉承用心爱学校、用心爱学生、用心爱教育的“四爱”工作法,把“爱”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学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当起临时“父母”,实行老师“陪睡”制,每天晚上,男女宿舍各安排一名教师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陪有心事的孩子聊天。通过老师潜移默化地将爱与感恩的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中,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


于以佳与孩子们在一起

“由于这里孩子的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留守儿童学生占了大多数,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个重要难题。”于以佳说。

2009年起,于以佳先后在紫云松山街道白云小学等担任校长,积累了不少治校经验。2015年8月,于以佳被调任紫云四小担任校长。

“当时条件很艰苦,学校道路没修通,学校在校学生280人,其中很多留守孩子寄宿学生远离父母,还要独自生活,对于这些‘小不点’无疑是残酷的。”于以佳回忆当初刚刚来学校的场景,感慨不已。

紫云四小的校训是“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在于以佳看来,结合四小的实际情况,学校管理一定要重视立德树人,通过细节入手,用爱和关心,从点滴规范引导学生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现设有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美术教室、科学教室、心理咨询室、开心屋等。五年来,学校学生也从最初的280人增至1106人。学校抓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走廊命名为“爱心走廊”“好习惯走廊”,培养孩子互帮互助、争先争优的氛围。

记者看到,在学校的走廊,设置了“荣誉之墙”,营造师生中争优评优的良好氛围;在学校“食品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有食品安全教育展厅墙壁上挂着犁、铁锹、锄、石磨、镰刀等各式各样的农具,培养学生体会农耕劳动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学校《好人好事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优秀学生的事迹。

此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该校坚持党建引领,班子带头,以身示范,充分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和成就感,调动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无论是从教学工作开展,还是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以于以佳带头的学校班子成员,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干群关系好,在群众中威信度高,在师德建设方面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做好勤政廉政的表率。

“于校长这几年在我们学校,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关灯离开,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所有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紫云四小一名年轻教师说道。


五年来,在该校全体师生努力下,这所麻山腹地小小的乡村学校先后获得了“贵州省A级食堂”“贵州省优秀稍显队集体”“安顺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等10余项荣誉,并多次接受各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教育工作者要有情怀地办教育。”说到自己治校经验,于以佳笑着说,“没什么诀窍,乡村孩子很淳朴,只要我们用心、用爱、用情去做教育工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让每个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的孩子,你就能感到教育工作满满的成就感、满足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金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