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岁湖南女英雄,时隔73年再次见到丈夫,一眼认出后泪流满面

2020-02-11   古凌

周秀莲,1907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如今已经109岁的她居住在长沙岳麓区,尽管已经一百多岁的她,身子骨还是十分的硬朗,对人也十分热情亲切,和周围不上百岁的老太太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别,而就是这样一位爱笑的老人,早年却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痛

周秀莲是目前湖南省已知的年龄最大的抗战老兵,周秀莲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家里对儿女的教育十分的看重,所以周秀莲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在当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书达理的文化人。

在1925年,由于超前的思想,她响应了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卯田村的妇女联合会,1931年她嫁给了黄埔6期的军官杨平,那时候杨平是国民政府第五军杜津明的部下。周秀莲也因此开始了她的革命后方战斗。

周秀莲的革命战斗

1932年底,周秀莲跟随杨平的部队从沙发到河北,由于战事的吃紧,所以家属们纷纷投入到部队的后勤工作中去,生产部队所需要的相关物资,周秀莲也进入到厂里成为了工人。后来由于部队的整编,周秀莲在杜津明将军的夫人任厂长的第五军队被服厂里任管理员,后来因为工作表现十分优秀,被晋升到上尉管理员。

周秀莲表示在厂里的工作其实十分困难,虽然她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一直在后方支持,但是被服厂其实也是一个战场,他随着军队的移动而跟着移动,主要的工作就是制作军服,并且做军服强调的是要仔细,比如扣子要购三针,如果少了就会被重新返工,厂里经常加班,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是一个常态,实在是累死人。

周秀莲那个时候十分擅长打毛线衣,在家属圈里算得上是排名第一位的,花鸟虫蛇都会,她只要有空空下来就会给丈夫杨平打毛衣,丈夫穿的都是自己打的毛衣,还有很多女眷会经常来找自己帮他们打毛衣。

在周秀莲的记忆中,在从军期间去过很多的地方:河北、天津、山东济南、开封、洛阳、陕西、广西桂林等,由于自己从小出生在湖南,所以在生活习惯方面有很多的不习惯,比如在陕西的时候需要住窑洞,在河南需要谁砖头搭起的炕,冬天的河南十分冷,就用马粪将炕烧热,这种时候反而周秀莲最不能接受,因为走到哪里都有一股马粪的味道。那个时候条件十分的困难,大家也都没有鞋袜可以穿,便光着脚到处跑,到地里去挖土,那个时候吃食也不好,大家每天最多吃两顿饭,没有现在的一日三餐。

70年代有太多的苦难,所以周秀莲和丈夫杨平之间能够朝夕相处的机会少之又少,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关键也是最艰苦的时期,杨平被任命为大队长,跟随部队前缅边作战,虽然作战艰辛,但是那个时候的周秀莲工资十分的高,在那个年代,几块钱就能养活全家的经济,周秀莲的工资高达90元,那个时候周秀莲就想着,等着战争结束了,自己就带着子女回到家乡过平静安稳的日子。

但是事与愿违,1943年,杨平在缅甸作战英勇殉国,周秀莲在后方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多次晕厥过去,过了很久都不能接受这是个事实。

生活的波浪

随后部队给杨平办了追悼会,将杨平晋升为了少将,周秀莲带着孩子将丈夫的灵柩送回了老家,随之结束的便是周秀莲的随军生活。而自己也带着还在在老家住了下来。

安稳的日子没有过多久,1944年5月,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6月长沙便沦陷了,9月17日,因为战争,周秀莲家中遭遇战火,周秀莲赶紧带着孩子们跑出了屋子,但是关于丈夫杨平的所有物品都被这场战火所烧毁,包括丈夫的纪念章、证件等,就连丈夫的一张照片都没有剩下来,这长战火对于周秀莲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家被烧毁;

周秀莲带着孩子无处可去,不是没有人帮助她,有人给她钱和机票让她带着子女去台湾,但是她拒绝了,因为她舍不得自己的家乡,于是便选择重新嫁人,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秀莲在农村有几亩地,所有就选择一直在农村住了下去。

很长一段时间,周秀莲带着孩子重新开始生活,对过去的那段日子闭口不提,因为自己不想生活被打乱,也不想记起以前的那些日子。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越来越念旧,常常听见别人说起那个年代的事情,便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杨平,那个为国捐躯的男人,始终是自己放不下的一道坎。

因为当初老家被战火摧毁,生活的打击让她来不及对对丈夫进行怀念,但是她现在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竟然没有保存下任何一件关于丈夫的物品,甚至是一张照片都没有。于是老人便将自己自己的心愿告诉了探望老兵之家的志愿者,这一时轰动了整个湖南,周秀莲老人的故事也被更多人所知;

于是大家各自动用自己的力量,终于在台湾找到了一张杨平的照片,在照片交到周秀莲老人手上后,周秀莲老人一眼便认出了年轻的杨平,她顿时泪流满面,一边摩擦着手上的照片,一边说自己73年没有看见过他的样子了,一遍念叨一遍擦拭自己的眼泪。

老兵若水

照片中的年轻男人,面容严肃,身着军装,英姿勃发。这些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出来的人,他们宛如一滴水滴,最终都涌入了大海,虽然最终都会趋于平静,但是一个民族想要掀起波涛最终也只能依靠他们每一个人的力量,他们为民族付出的这一切,都会在历史烙下属于他们独特的印记。

文/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