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了!
美联储终于降息了!
美联储可总算是降息了!
作为一个财经媒体人,我刚刚松了口气,却发现还是自己太天真了,这事儿还没完呢~
8月1日午夜,美联储降息钟声如约而至: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2.00%-2.25%。
只是这次降息不仅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不够利落,还透漏着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味道。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议后暗示:年内未必再度降息,这次降息也不代表一长串降息的开始。
因此,一直期待着开启宽松周期的特朗普表示:“美联储的决定让人失望。”
降息作为振奋经济的经典手段,即使在凯恩斯主义盛行后,依然是各国央行的不二法宝。
回望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一次降息的形势着实有些打破常规!
美国当前通胀合理、失业率下降、GDP稳定、股市稳中向牛,根本谈不上衰退,难怪美联储降息降得心不甘情不愿。
这一次打破常规的降息,表面上看似是美联储对特朗普的妥协,实际上反映的,是美联储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货币依赖困局”!
从“沃尔克的20%”到“鲍威尔的2.5%”
美国总统与美联储主席之间的矛盾,其实从未停止过,毕竟美联储的角色就是为了适时平衡经济的冷热,而美国总统却总是恨不得把所有刺激经济的手段在任期里都用上。
特朗普的执政政策,因为大力实行“减税降费”,所以常被拿来和里根总统相对比。但其实相比于里根时代所面对经济困局,特朗普要幸运得多,在货币政策的审慎方面,两者的差异也很大。
1981年,里根上台,正值美国经济深陷滞涨危机之际, 失业率上涨最高达到10.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通货膨胀连续两年维持在10%以上 ,以往百试百灵的财政措施也起不到效果。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里根采取的措施是大规模减税降费,同时重要的是——支持美联储当时的高度紧缩货币政策。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为了解决长期未决的高通胀问题,强硬地执行了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一度将联邦利率抬升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0%。
20%的利率是个什么概念?将近于当前美联储利率的10倍!
1982年,美国经济出现极度收缩,商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对美联储的不满已经无法压制,当时的一本杂志封面还登载了一幅漫画———通缉沃尔克和他的美联储同僚们。
从社会和幕僚们传来的反对之声,让里根总统也十分犹豫:是否还要继续支持美联储的紧缩策略呢?
面对强大的压力,沃尔克据理力争,他向里根建言:美联储提高利率是为了美国经济长远利益。
最终,里根妥协了,高利率状态伴随着里根的任期,乃至成为了里根经济学的一个标志,带领美国成功走出了滞涨危机。
左:里根 右:沃尔克
而当时沃尔克的这句话:“美联储提高利率是为了美国经济的长远利益”,也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事实证明,降息之于经济,就像抗生素之于病菌,每一次服用,尽管治疗了经济衰退,也让经济对“特效药”产生了严重依赖,下次生病就需要更加强效的药才能管用。
里根时代之后的多轮加息和降息周期里,我们不难发现,利率腾挪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
沃尔克的继任者格林斯潘,享有“经济沙皇”的美誉,受到政商界的一致尊重,他曾带领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数次穿越衰退和危机。
但“经济沙皇”的精准操控过程里,降息的利率区间依然不可避免地下降。
从【10.5%-5.88%】到【10%-3%】,到【6.5%-1%】,再到08年危机后的【5.25%-0.25%】,利率变动区间上限和下限持续地下滑。
利率操作空间的萎缩,反映的正是经济对于货币政策的“成瘾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强。
如果没有沃尔克在80年代拉高了利率,也许当前的美联储早已陷入负利率时代。
时光流转回到当下,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降息宽松结束后,美联储于2015年开启加息周期,为下一次经济衰退,储备“弹药”空间。
出乎意料的地方在于:加息周期已经过去了三年半,但利率才刚刚攀升回2.5%,远低于历史峰值。
2.5%,曾经90年代降息的底线,如今竟成为了新一轮降息的开端。当降息区间上限为2.5%的时候,区间的下限会在哪?【2.5%-?】
鲍威尔的纠结可想而知:此刻开启的“防御式”降息,无疑压缩了未来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不利于美联储的“弹药补充”。
相比于里根的担当,特朗普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相比于沃尔克的坚守死磕和格林斯潘的审慎有度,鲍威尔也少了些执着的风范。
欧盟与日本:回不去的从前
欧盟和日本就是货币政策“嗑药”过度的典型代表,
1、有苦说不出的欧盟
欧洲的银行业市场历史悠久,14世纪末,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己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
欧盟成立后,欧洲央行的利率也一直不算高,但真正让其陷入负利率状态难以回头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与随之而来欧债危机。
两次危机的间隙太短,导致欧洲央行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全球性的降息潮中,欧洲央行把利率从4.25%下调至1%。
在2011年短暂的恢复调升至1.5%后,欧债危机又逼迫得欧洲央行不得不多次降息。直到2016年,欧洲央行基准利率终于触底为0。
如今,欧洲央行已经在零利率徘徊了三年多,利率调整已然开始以“基点”为单位(0.01%)。
这次的美联储降息配上欧盟内参差不齐的经济现状,欧盟即使看似降无可降,也逃不过再度降息宽松的困咒!
2、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日本
作为“零利率”的开启者,日本央行的境遇则更加糟糕。
1990年的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就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日本央行也高举货币政策大旗,到1994年,利率已经降到了2%以下。但市场的反应却并不乐观:股票指数依旧在低位徘徊,1998年日本GDP陷入负增长。
1999年,日本开始施行零利率政策,希望能刺激经济复苏。但并没有显著效果,日本央行随后还推出了长达五年的量化宽松,终于使GDP增长率维持在正值。
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刚刚从深渊中爬出的日本经济又被拉入谷底。
此后日本持续进行量化宽松政策,安倍晋三上台后更加大了宽松的力度。
但流动性陷阱中的日本对货币刺激已然麻木,即使基准利率调整为负,所获收效依然甚微。
日本央行在7月30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以多数票赞成决定维持货币宽松政策的现状,即引导短期利率为负0.1%,长期利率为零。
考虑到世界经济的下行风险,日本央行将2019年度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至0.7%。
可以预见,对于经济动力难觅、政策手段尽出的日本来说,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状态将很难得到转变。
切勿自困囹圄
美联储的反常式降息,被业内解读为“防御性”策略,避免等到形势过差时再执行操作导致政策奏效太晚。
只不过回顾历史,真正拯救经济疲软的从来不是什么妙招,而永远是新发现、新产业带来的新需求。
新发现的大陆和市场,战争期间的武器、粮食需求,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机械汽车,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产业等等,才是带领经济摆脱疲倦、飞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空间越发缩小,降息手段在美国是否也会陷入如欧盟、日本一样“招式用老、用无可用”的局面。
网上曾有一句很矫情的话来描述成长,如今看来,似乎在国家经济层面也能有所适用:
总不能流血就喊痛,
怕黑就开灯,
疲惫就放空,
被孤立就讨好,
脆弱就想家,
不要被现在而蒙蔽双眼,
最漆黑的那段路终要自己走完。
如果没有刮骨疗伤的决心,又何来焕然一新的重生?
太过依赖降息带来的简单粗暴效果,只会陷入效用边际递减的囹圄。
毕竟,真正的经济需求,从来都不是货币放水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