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每周一都会推出
红色三明 工业三明 绿色三明 文明三明
具有三明特色的四张城市名片
展现了新三明建设各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起来看看
本周《三明日报》的
三明城市名片专版
都有哪些内容
……
红色三明
红色三明
(B1版)
红色双坪:奏响乡村振兴“最美和声”
李氏宗祠
双坪村位于泰宁县大龙乡,是革命老区村、产业发展村、幸福和谐村。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军民鱼水情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时光荏苒,如今的双坪村正奏响乡村振兴“最美和声”。“现在生活方便,环境更美了,道路两旁都种上了花草,大家看着心里特别高兴。”谈起村子的变化,村民郑银銮笑得合不拢嘴。
第三次反“围剿”战略准备的决策地——建宁县溪口红军总部(上)
1931年4月,苏区中央局就第二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先打弱敌,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到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财,以便打破下一次“围剿”。
5月16日-31日,红一方面军按上述方针,从江西富田一路向东横扫到福建建宁,连续取得白云山、白沙、中村、广昌、建宁战斗的胜利,五战五捷,畅快淋漓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大“围剿”。5月31日建宁战斗结束当晚,毛泽东和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教堂。
5月31日晚9时,毛泽东在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建宁城西门何家屋,主持召开总前委第五次会议。会议决定:6月3日,三军团以第六师推进泰宁工作筹款,其余进黎川;十二军仍位置于建宁桂阳之线筹款工作,并处理在建宁之后方事情(如伤兵、战利品等),在三十五师到达建宁后,十二军应派部队进到建宁接替第六师工作;如敌人退出南丰后,拟以一军团布置于黎川、资溪、硝石等处,即黎川到南城河以东地区,四军则在南城到黎川河和南城到南丰河之间(南丰城在内),三军在南城至南丰河以西地区筹款,十二军在建宁至泰宁之线。同时,会议还决定组建三军团山炮连、一军团山炮连和方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队,并对伤兵的收容医治及缴获的枪械与西药等战利品的处置问题作了安排。
工业三明
工业基地 活力新城
(B2版)
工业化, 让石墨烯“接地气”
——访泰启力飞“掌门人”甘秋洋
泰启力飞生产车间一角
“我们把生产基地放在永安,厦门总部主要作为产业研发基地。”科研、生产“两手抓”,厦门、永安“两头跑”,这是甘秋洋的工作常态。一年7万公里的行车里程,他都贡献在了两地来回奔波的路上。
甘秋洋是泰启力飞的“掌门人”。作为国内第一批做石墨烯工业化运用的企业,泰启力飞加快“产学研”步伐,努力打通石墨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国内第一家工业化量产石墨烯复合高导热材料的生产制造商,受到业界广泛认可。但对甘秋洋来说,这“最后一公里”走得并不轻松。
林少鹏:让高炉血管“活”起来
林少鹏,三钢炼铁厂高炉车间综合工段工段长,高炉配管工技师。他1996年9月进三钢,从事配管工作24年,可谓配管“老医生”。他技艺娴熟,经验丰富,带领段里的“铁管们”游刃在每座高炉的风口煤尖上。最近他获得“福建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绿色三明
中国绿都 最氧三明
(B3版)
唤醒大山里的“三线”记忆
群山环抱中的特训基地
清流县嵩溪镇七星岩风景区,山高林茂,耸立的7座高岩雄伟险峻。在这隐蔽的群山密林深处,几十座略显陈旧的老式建筑,安静地矗立着,具有年代特色的块块青砖,似有诉不完的故事。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建设在福建小三线地区的兵工厂,原名清流县洪流机器厂,建有85座分散的建筑物和7个纵横交错的防空洞,占地500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工厂陆续搬离,留下一座座老建筑沉睡于深山老林之中。
尤溪上源:绿水青山带来“美丽经济”
上源村新盛坊农庄吸引众多游客
“野茶培育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已进入尾声。”6月20日,在尤溪县西城镇上源村,茶禾天下公司总经理张长炳说,去年他在村里流转改造了一批老茶林,今春产茶500多公斤;还将弃用的小学装修成民宿,已接待3批客商。
上源村位于西城镇东部,山深林密。沿着林间公路,呼吸清新的空气,20多分钟的车程即可到。美丽的生态给上源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文明三明
满意在三明
(B4版)
新侨乡 文明新风扑面来
村里的孩子们在 “四点半 ” 课堂
如果说侨文化是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的特色,那么文明便是这个乡村的精神内涵之一。如今,梓口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和志愿者的文明实践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路名的记忆
路名,是解读一座城市的空间密码,也是诠释一座城市历史内涵的参照物,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来过三明市区的人都觉得,三明的路名特别好记:列东街、新市路、工业路,东新一路、二路、三路……即便是对于头一遭来的游客,记起这些纵横交错的路名也是不费劲的。
三明市区有一条路是以人民的名义命名的,就叫作人民路,如今绝大多数三明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是哪一条路。其实,人民路就是市民非常熟悉的东新二路。
1958年,三明建市以后,市区新建和扩建的路、街,大多没有法定的名字。1980年1月,三明地革委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全市722个地名进行全面普查,反复核调后作了规范。其中更名38个,命名21个。如,原前进路更名为中山路,红路更名为新泉路,群众路更名为东新一路,而人民路,也更名为东新二路。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编辑:施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