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秋,日本,东京。
这一天,是老爷子东升平七十大寿,孩子们都回来了...
说起来,这个家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大女儿是个家庭主妇,一年前和丈夫儿子移民美国...
小女儿是名厨师,忙工作,也已经快一年没去看过爸妈…
这一天,母亲神神秘秘的打来电话:你爸生日,无论如何都要回来!有重要事情商量…
姐妹俩琢磨:是要讨论钱的事吗?或者,这只是妈妈的诡计,想把我们都骗回去?
生日宴时,老爷子的奇怪举动,引起了女儿的注意:
他坚持要把沙拉里的葡萄干,一颗一颗的挑出来...
对着大女儿,喊小女儿的名字;
对小女儿说:生日快乐,你今年多大了?
吃得好好的,忽然站起身说:我要借一本有趣的书给你,我这就去拿…
女儿慌忙拦住:吃完了再找吧。
谁知他突然暴怒,大吼一声:我说了要借给你的。
母亲说:脑萎缩,医生说没那么快,会一点点慢慢的…他还是有正常的时候…
这种病叫:阿尔兹海默症,它还有个别名“老年痴呆”。
这部《漫长的告别》今年5月在日本上映,目前豆瓣评分8.0。
影片改编自直木奖作家中岛京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从患病到去世,与家人共度的七年时光。
导演中野量太,是目前日本风头正劲的年轻导演,他的上部作品《滚烫的爱》,曾在2017年,代表日本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虽是改编剧本,但拍摄之前,导演做了很多调查,采访了专职医生,还去医院观察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行动,参加交流会、分享会。
这些调查来的小故事、小细节,最终变成了电影里最真实动人的片段。
导演中野量太
电影截取了东升平老人人生最后七年中的四个时间点,用片段式的方法,将疾病对一个老人的蚕食,一点点呈现在观众面前。
刚开始,他只是健忘。
明明没洗澡,坚持说洗过了;
说要上楼拿书,到了书房,却想不起来自己要干嘛…
口味也变了,爱吃的东西忽然就碰都不想碰,脾气捉摸不定…
两年后,他开始记不住名词,向别人介绍退休前的职业,说不出“校长”这个词…
老朋友去世,他去奔丧。
葬礼参加到一半,他已经忘了,自己为什么会在这儿。
直到听到别人谈论老友去世前患病的细节,他再一次震惊:什么,中村死了?
老爷子喜欢读书,会写很多艰深的汉字,刚得病时,他每天都读书。
后来,他得一个字一个字念出来,才明白意思。
再往后,书都倒着拿,再往后,他看一页,撕一页,吞下肚…
一个学者,变得像个两三岁的孩子。
再到后来,他连妻子、女儿都认不出来了。
每天早上,妻子得对他自我介绍:我是你的妻子,这里是我们一起生活了35年的家…
他说不出话,吃饭要喂,会把屎拉在身上…
最后感染肺炎,意识模糊,呼吸困难,面临插管…
七年时间,女儿眼中睿智的父亲,一点一点消失…
电影没有回避疾病缠身的难堪场面,但也没有选择一个苦大仇深的视角,来表现这场家庭灾难。
相反,它显得过于平淡、琐琐碎碎,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甚至刻意消减了阿尔兹海默症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的痛苦。
导演中野量太说:
我外婆也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我妈妈照顾外婆的过程中,确实很辛苦,但也有一些开心的时刻。
比如,我外婆小时候很聪明,她已经完全忘记了,我妈妈就和她说“你小时侯很聪明”,外婆就会很开心地互动…
相比描绘那些痛苦,导演更希望,这部电影能给大家展现轻松、温暖的部分。
比如,东升平尽管已经认不出女儿,话也说不利索…
但看到她伤心难过,还是会摸着她的额头,安慰说:没事,会过去的。
比如,他意识不清,逛超市时,会不自觉的把东西往口袋里塞。
他拿的,是妻子最爱吃的,蓝盒柚子软糖。
得病之后,老爷子总是吵着要“回家”,一有机会就往外跑…
无奈之下,大家决定陪着他回一趟乡下老家。
老爷子坐在老家门口,望着远处的山,喃喃自语:
我这阵子啊,好多事都像飘到很远…
回来的火车上,他突然注视着妻子,郑重的说:差不多是时候了,要正式介绍你给我的父母认识了。你愿意和我一起回去吗?
原来,老家的一草一木把他拉回了40年前,向妻子表白,准备带她见家长的那一刻…
他忘记了眼前很多事,却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因为在他心中,那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老爷子依旧嚷着要“回家”。
特别是一到下雨天,他就显得特别焦虑。
有一天,趁妻子不注意,他独自出了门,搭上了火车…
母女三人通过定位系统,一路跟随,来了一个游乐场,却看到老父亲,一脸幸福的坐在旋转木马上…
千辛万苦跑这么远,就是为了玩旋转木马?
母亲突然想起,多年前,他来过这里。
那天早上,母亲带着两个女儿来游乐场玩,午后突然变天,眼看要下雨了,父亲专程给她们送来了雨伞。
母亲明白了:你们的爸爸,今天也是来接我们的。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不远处的栏杆上,正挂着3把雨伞…
原来,这就是他想回的家。
这个往日不苟言笑,不懂得表达的父亲,在丧失大部分记忆之后,却一直惦记着,下雨了,老婆孩子还等着他给她们送伞。
尽管,他已经认不出眼前的她们…
阿尔兹海默症,或许是人世间最无奈的疾病:脑海中有块橡皮擦,把记忆,一点点抹去…
得病的人,被一点点吞噬,最后被无情的夺去生命…
因此,有人把这场疾病称为:漫长的告别。
这个过程,当然是痛苦的。
除了日复一日伺候病人的吃喝拉撒,忍受他们突然变坏的脾气,最大的痛苦是,他们的遗忘。
他们忘记了妻子、丈夫,忘记了儿女,忘记了很多很多你们之间的事。
明明是最残酷的现实,导演却选择相信,在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心中,还保留着爱的回忆。
他说:电影里的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父亲向母亲重新求婚的情节,是十几年前在一部日本纪录片中看到的。
老爸给女儿送伞的情节,原型是一位阿尔兹海默症的老爷爷,晴天也会带一把伞出去,他忘不了自己的一段亲历体验,给孩子送伞。
导演试图告诉大家:疾病虽然可怕,但是爱,会让这段艰难的旅程变得好过一点。
曾经,一条采访视频在油管上走红,视频给49岁到75岁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做了采访,询问他们关于记忆的问题…
很多人,拼命回忆,但是怎么努力都想不起,今天早上做了什么…
但,他们会记得:
第一次吻那个女孩,结果被扇了一巴掌…
答应给女儿回电话,但是没有回,女儿自杀了…
一辈子很多事都忘记了,但关于爱的记忆,是他们最放不下的。
据统计,在2018年,全世界有5000万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
每3秒种,全球就会有1位老人,被确诊患病。
而中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重灾区,大概有1000万的患者。
2017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5个月来,八旬老人郑寿云,几乎每天都来这里报到,不过他不是来看病,而是来寻找妻子。
郑寿云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5个月前,他眼看着老伴在这间医院心脏病发去世,眼看着老伴火化、下葬,但当天还没回到家,便问子女:我们这是去哪儿呢,老奶奶还在医院吧?
女儿也有些无奈:一和他讲,妈已经过世了,他就哇哇大哭,说不相信。饭也不吃,一起床就要去医院找老奶奶。
郑寿云天天往医院跑,天热时那件白衬衫被汗水湿透,下雨时淋湿半边身子…
不变的是那句开场白:万达华(妻子的名字)在哪里?
渐渐的,护士们被他的执着打动了,她们决定把这场“戏”配合演下去。
只要郑寿云来,不论多忙,都安排人带他在医院转一转,找一找。
每次转了一圈,老爷子也不再坚持,就回去了。
第二天,再次出现…
今年年初,南京一则社会新闻上了热搜。
一位84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去南理工幼儿园,说要接女儿放学。
可是幼儿园根本没有她要找的人。
保安报了警,警察询问她,可她连自己的名字、住址都说不清楚。
原来,这个老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很多事都忘记了。
警察一查,就在2小时前,有人报警说84岁的母亲走丢了,一对照片,就是这个老太太。
女儿接到通知,赶到现场,问老人:你怎么会想到跑到幼儿园去了?
老人回答:找你啊。
女儿当场泪崩。
原来,30多年前,女儿就在这里上幼儿园,母亲经常去接她放学。
后来老人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世界,却唯独记得,要接女儿放学。
人们说,阿尔兹海默症是漫长的告别,其实,人生何尝不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呢?
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的终点,所有的欢聚、幸福、甜蜜,最终都会曲终人散…
似乎,结果注定要悲伤。
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在那之前,我们可以珍惜和享受每一个相处的时光,小心守护这份爱的记忆。
那么,在告别的那一天,才不会孤独,才不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