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美好人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孔夫子告诉我们:再好的关系,相处时也要注意分寸。
无论多好的关系、无论多近的关系,都要有清晰的界限意识,彼此之间都要保持一定的分寸。
做任何事情,自己心里都要有一把尺子,否则很容易过度或者不及。
与人相处更是如此,比如在交友过程中,什么时候说话,说什么话,一定要有自己的尺度。
在与人相处时,孔子认为要避免三种情况,更有助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
1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论语·季氏》)
大家一起聊天,话还没有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这叫急躁,非常不好。
一群人在一起,一定有一个或几个公众话题,所以当大家期待这个话题时,你再徐徐道来,这才是最合适的时机。
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都有个人的自媒体账号,急于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己的学识、认知。
但是过去没有网络,人们只能通过说话来交流和了解别人的想法、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成为公众的焦点,他们分享着自己最近的生活、工作,滔滔不绝的诉说自己所关心的事情。
还有一些女性朋友们喜欢围绕着自己的男朋友、伴侣、孩子展开话题,这些都是她特别想聊的话题,不管周围的人是否也愿意谈论这样的事情。
换句话说,他在聊天的过程中剥夺了其他人选择话题的权利。所以在“言未及之”的时候喜欢跳出来说话是不好的,非君子行为。
2
孔子说:“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需要说话的时候,就该大大方方地讲清楚。藏着掖着,反倒不好。
古代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是齐威王的谋士。一日闲来无事,便分别问自己的妻、妾和访客:“我和美男子徐公谁更帅?”
三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当然是你更帅!”可是后来他见到徐公,当即自愧不如。
但也纳闷,为什么没有人和自己说真话。他冥思苦想,终于得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为妻子爱他,妾侍怕他,访客有求于他,所以都会向着他说话。
他想着自己尚且是这样,齐威王的身份呢地位更高,岂不更甚?
第二天,他就将自己领悟到的婉转表述给齐威王,于是齐威王广开言路,成为一代明君。
如果邹忌不说,结局又将如何?他会错失良机,将齐威王对他的信任拱手让人。
长此以往,没有人敢劝谏齐威王,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任何好处,对自己也无益,覆巢之下无完卵。
在本该说话的时候,就大大方方说出来,而不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
自作聪明,语带隐瞒,不是君子所为。
3
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也就是在说话之前,不看别人的脸色,张嘴就说,这叫睁眼瞎。这句话说的十分严厉,但也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县官借过寿之名乘机敛财,邀请了很多人。行酒令的时候,一个宾客借机讽刺道:
“生得长臂两条,专把油水来捞。惯于挑肥拣瘦,也爱戳戳捣捣。本性儿贪得无厌,混得个油头滑脑,若得此君不干,除非它已吃饱。”
县官听后,瞬间脸红,气氛瞬间变僵。正当众人面面相觑时,另一个宾客说到:“兄台的谜底想必是双筷子吧?”
众人哄笑,也解了尴尬。出题人想要借题发挥,说话一语双关,讽刺到位,确实聪明,但是县官也不傻,怎会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猜出谜底的人,才是真有智慧,既缓解了尴尬,又不动声色地解救维护了出谜者,真是察言观色的行家。
在说话之前,要注意了解情况,多想一想,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自己心中要有掂量。既是顾忌对方,也是出于尊重。
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往往很少为说错话而吃亏。
反之,若对谈话气氛视若罔闻,一味自说自话,轻则说不到点子上,重则说错了话,遭人怪罪。这就得不偿失了。
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同事之间,都要有所顾忌,懂得察言观色。
每个成年人的背后都有不愿提及的隐痛,真正的为他好就不要去触碰,这当然需要你的眼色,你的细心观察。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彼此走得越近越好、彼此好的不分你我才对!没有界限、没有距离的感情,往往就是灾难!
和任何人相处都要把握分寸,在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学会闭嘴,说话之前看人脸色,才是智者所为。
情是一杯水,冷热适中才是最舒服的。朋友之间,慢慢交,淡淡处,彼此真诚,真心相待,友情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