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攻略 | 会玩的人,都不去这些街巷

2019-05-21   传统活儿




汪曾祺写《昆明的雨》,说友人求他画幅画,要有昆明特色,于是他提笔画了仙人掌、牛头菌,这些便可代表昆明了。

若让我画一幅,要有苏州特色,那么我画一条巷子,一个桥头,头家一个苏式面馆,好了,这便算有苏州特色了。



外地人来苏州总得要去看点古街道,这种街道放在武汉是户部巷,在成都是宽窄巷,在北京是南锣鼓巷,在南京是夫子庙,在苏州是观前街

我前几年来苏州时,也爱去这些地方,吃些纸壳盛的、糊糊的“本地美食”,咔嚓照两张相,这就算是来过了。等在苏州蹲了好几年,再也不蹭那些热闹。




平江路似是比观前街要来得高雅有档次,时常见穿着汉服的男男女女打着扇子去游街,商铺里卖丝绸衣裙、盒装香膏,动辄价值不菲。

虽衣香人影,商业繁华,但苏州本地人总操着不屑的口气讲,那里,我们是不去的。本地人不承认,那也算不得苏州。



老一辈的苏州人住在深长的巷子里,隔在繁茂商店街之间,出行用电瓶车来来去去。

巷子里有小菜场、水果铺、麻将馆、杂货店,两棵树之间晒着被头,一只狗眠在槛下,从门口探进去,老屋里黑洞洞一片,堆着杂七杂八上个世纪的旧货。




巷子 摄影@马马虎虎


这算是现今比较正宗的苏州生活,但老苏州人感叹道,如今苏州不算是那个苏州咯。我小时候,住在拙政园附近的巷子里,经常和同伴去狮子林捉迷藏,中学校园的亭台终年绿荫常挂,XXX夫妇(比较有名的文人)还是我家邻居呢!现在,全是个人,面目全非咯。



再说下去,另要感叹一番,如今没有好吃的糖粥,面店也味道全失,偶尔上趟绿杨馄饨(苏州老字号)吃碗鸡丝大馄饨。



老苏州人住在巷子里,早饭要吃苏面,红汤、白汤面,北方人吃不惯的细面,汤底是味道之一;另个便是浇头,常见的是香菇、青菜、大排、枫镇大肉、鳝糊,喷喷香一碗,热气腾腾。

有的人赶早去吃碗头汤面,吃完再另寻事做,头汤面似比其他事来得重要。苏州的老字号面馆,多数只在早午开门,早上尤为人多,本地人操着苏州口音“哉来哉去”,排排坐在面馆里,十分受用。巷子外鸣笛声声,巷子里水雾腾腾,自成一方。



苏州最为有名的面馆“同得兴”便嵌在巷子里,总有旅客找不到,门口一条窄巷,两边有文印店、蛋糕店,靠着河,一座桥,桥上来来往往,时常堵车——便是有名的凤凰街。喏,开篇那幅苏州特色的画,这一块,便是实写了(除了堵车)。


同得兴面馆 摄影@ 阳春三月


顺着这条河,一圈全是苏式民居,有古旧的老屋子,也有精致气派的新式小区,外头无一例外都是商铺,十全街卖十全物品(各种各样),十梓街卖古玩书画,中间夹着“南园饭店”,几处园林“沧浪亭”“怡园”,便是那《浮生六记》所写到的世俗生活圈。


沧浪亭


再远点,河流到苏州公园那一处,幽静舒然,一排名贵的水杉高高耸起,再过去就是著名的“同德里”,洋气建筑,几分上海味道,种有大片高大的法国梧桐。再深入,到“黄废基巷”,有苏州体育场,旧派华侨中心,苏州人吃鸡脚、绿豆汤的“祥鑫”。



到了傍晚时分,老年人出来遛狗,电瓶车穿梭不停,巷子内的水果铺开始削价,店外用纸板写上便宜的价格吸引路人停驻,一盒盒水乡货色颜色鲜亮,紫灵灵的桑葚、乌溜溜的荸荠,浸泡在搪瓷盆中红艳艳的荔枝。面店是没有了,傍晚早已没有了吃面的去处,苏州人的一天还没有结束。

许多年前,看《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这部电视剧。那时候年轻过分的佟大为、江一燕在苏州的巷子里谈着恋爱。周蒙(江一燕饰)在苏州大学念书,家住在平江路后的巷子里,夜晚和李然(佟大为)出门散步,大爷大妈们搬着竹椅纳凉,一圈人围坐在杂货店的电视机前看《东京爱情故事》,晚风轻柔,河水轻波,穿着裤衩背心的孩子写完作业在门口啃西瓜,年轻男女们,携手共游,这一切,似乎永远停驻,永不流逝。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剧照


苏州的巷子,也是永不流逝的,哪怕商铺林立将它挤到无处容身,全中国人,想起苏州时,仍然有那么一片温柔的小桥流水梦: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撰文:奇妙丸

编辑: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