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丨 作者 / 刘润 整理 / 万青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495篇原创文章
前几年,某个上海民办小学面谈日,有家长反映,在学生面谈过程中,家长被要求做“问卷调查”。
问卷不仅考察家长们的学识,甚至调查爷爷奶奶职务、毕业院校等信息,俨然“查三代”的架势。
对此,涉事学校回应称,出题不是为了考家长,而是为了让家长在等候中娱乐一下。
上海市教委在获悉此事后,要求相关学校立即整改。
面对“问卷”,很多家长不禁感叹,“牛娃”和“普通娃”就隔着一个“打鸡血"带着一路升级打怪的亲妈。
那么上海小升初“考家长”,背后又能说明什么?
上海马斯洛需求
有次,和一位教育专家吃饭。
再次体会什么叫:凡是稀缺,必有歧视;凡是歧视,必有代价。
有人说,上海家长现在最高级的自由,是幼升小的自由、小升初的自由。
为什么?
因为优秀的教育资源太稀缺了。
优秀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因为“好”是相对的。
但是,现在教育系统不允许学校用考试、评测等等方式,选拔孩子。
为了教育公平。
这就难住了学校。
教育是要公平,但学校当然也希望挑选优秀的孩子。
但是不允许考试、评测,挑选的“标准”是什么?
一旦有了标准,是不是就违反了“教育公平”?
只要稀缺,就有选择;只要选择,就有标准。
有个学校,公布200个招生名额,但只接受200个报名。
报名的都能上。
听上去有点奇怪,但是这至少从形式上,减少了学校从候选名单中“选择”的动作,所以就不需要选择的“标准”。
这个学校“巧妙”地用一个前置“标准”,拒绝了报名,导致自己就没有用“标准”选择。
还有些学校,和小学合作。设立专属四年级、五年级。
在这两个年级中,完成“选择”,最后毕业时,选择已经完成。
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全部录取。
那没有小学配合的呢?
那就和培训机构合作。每个优秀的培训机构推荐几个人。
悄悄地。
你推荐的,我优先。你不会推荐不优秀的。
如果你今年推荐的不靠谱,明年不要你的学生了。
你看,在真实的“稀缺”面前,宣布不允许用明确的“标准”选择,并不会导致标准消失,只会导致标准隐藏。
而这个标准“隐藏”,甚至会给骗子带来商业模式。
有一家机构,声称能保证孩子进入某知名小学。
收费80万。真的能保证吗?
能。
如果进不了,完全退钱。但是,要面试孩子,不能太差。
家长想,反正进不了退钱,那就试试吧。
结果,两个付了80万的家长,一个进了,一个没进。
这个机构,真的退了80万。进的家长非常感谢。
没进的家长也没有怨言,反正钱回来了。只能怪自己的孩子差太远。
这位教育专家说:这是骗子。
这所学校并没有和这家机构有“80万包进”的合作。
在标准隐藏后,一群骗子找到了商业模式:博概率。
先筛选一些不错的孩子。他们估计自己去考,50%也能进。
一人收80万,然后什么都不做。再然后,10个学生进了5个。
留下400万,退回400万。
骗子什么都没做,就赚了400万。
这400万的本质是什么?
是标准隐藏后,骗子基于信息不对称,套的利。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
价值,是这个商业世界运行的核心关键词,有价值的物品的分配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而不是一次“短跑”,一次的输赢往往决定不了“终局”。
如果执着于起跑线,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体魄、兴趣及价值观的塑造,就算赢得起跑线,中途乏力,终途也未知。
无论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盛世,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家长,最好的学校是家庭。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中的书房。
你要小心翼翼呵护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教会他取舍洞察的能力,帮孩子找到他的晋级之路。
可怜,天下父母心。用行动,去改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