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错了要挨打!”教育缺乏创造力,孩子也会讨厌你

2019-10-22     母婴期刊

01

周末,四岁的毛毛是一个调皮小男孩,妈妈带他在家学习了一下午,想着该出去玩了。哪知妈妈又带他去了画室学画画,画室的场面让人感觉非常尴尬,孩子和老师把孩子挤在中间,大人急先恐后给孩子做指导,根本不给他留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他结合老师画的小鸭去临摹,而且要求小鸭子内一定要涂上黄色。大人的要求是,必须要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颜色也要用相似的颜色。

02

当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时,妈妈急了,使劲一拍桌子,生气地对他说,“画圆,是我画啊?还是你画?”妈妈一把夺走孩子手中的笔,“明天,你不要再来画了,妈妈自己来画!

半个小时的课程结束了,妈妈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强迫孩子画画,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孩子在此时最应该学习的是创意绘画,把脑海里的想法通过画画的方式涂鸦出来,来感受使用不同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照着画。

孩子的学习时,处于一种受压迫的空间环境,不是一种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孩子体验到的是一种笼中鸟的感觉,而无法获得绘画的愉悦心情。当课程结束后,孩子如同挣脱牢笼的小鸟,在他的心目中闪现的是另一种状态,一天的学习终于结束了,现在可以出去玩了。

03

毛毛想错了,妈妈并没有带他玩,而是带他去超市玩起了手工涂色,妈妈把学习时的教育方式,灵活应用到毛毛的玩乐之中,要求涂的色彩和别人涂好的一模一样,孩子涂出来的石膏像,显得死板而机械,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并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融入孩子的思想。

稍微做得不好,妈妈就出面指责,“你今天咋回事?你看人家涂的什么颜色?小心涂啊,涂错了要挨打啊!在这里涂黄色的,这里涂粉色……”妈妈拉出孩子的小手,准备打他的手,毛毛用力缩回小手。“你自己涂错了的,你答应妈妈了,涂错就要挨打!我再给你一次机会,再涂错就要挨打了,妈妈真的要打了!”

孩子出现了抗拒,他并不是不想玩手工涂鸦,而是不愿意做一个与别人涂的完全一样的手工。错误的教育方式,不管是什么娱乐形式,都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快乐。很快毛毛扔掉画笔,“我不想画了?”妈妈在后面不断重复着追问原因。年幼的毛毛一直在这样受压制和批评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着。这样的压制和封闭,孩子的憋屈无法得到释放,后来,他通过打人来释放这样的负面情绪。孩子无处发泄内心的满,只好用暴力方式来宣泄。孩子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够释放内心的想法,以此通知父母,从中达到自己的诉求。

04

看到这里,或许你对毛毛的家庭有了一些了解,毛毛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能父母并没有设想过他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而妈妈希望毛毛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妈妈经常让毛毛背诵国学内容,想让孩子在记忆力和智力能够更好地发展。妈妈认为这是毛毛自己要求的,但妈妈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经常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事实上,让孩子单纯背诵一些抽象有内容,并不能让孩子真正领悟到内容的真谛,对孩子并没有帮助

可馨育儿短评

劝告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管得太宽,孩子喜欢做什么事,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走出一条与别人一模一样的道路,拾人牙慧,每天活得像一个“机器人”,这样不仅让孩子活得压抑,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厌烦情绪,从而丢失掉一些兴趣爱好,形成暴躁、易发怒、爱打人的熊孩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NXT8m0BMH2_cNUgXH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