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太平天国起义死几千万人?别闹了,人口消耗没那么容易

2019-05-29   有历史

古代战争对人口的破坏相当大,特别是涉及范围非常广的农民起义,或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打一场大仗,人口数字就会来一次大跳水。网上许多以讹传讹的谣言甚至举例说,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一次性就干掉了全国90%的人口?

现在我们就从三国的人口数字说起,揭开历史上大规模战争后的人口真相。

一、东汉到三国真的损失了4800万人?

东汉人口高峰时,总数达到5600万。而魏蜀吴三国加起来却不到800万。一些思考问题不太深入的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因为黄巾大起义的杀伤,全国人口大量死于战争。

这种说法不值一哂。

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时间,人口确实出现大幅度下降。三国末年着籍户口不到800万人,比东汉桓帝时5600万减少4800万,跌幅达85.7%。这个不可思议的数据经常被各界质疑。

黄巾起义破坏性大吗?确实大,也确实造成一定人口的损耗,但绝对不可能杀伤如此巨量的人口。

事实上真正能造成人口损失的主要时段,在黄巾起义和军阀乱战期间。赤壁之战后三足鼎峙,三国各自统治区内比较稳定,人口应该进入上升期才对。

但是数字上却看不出来。比如蜀汉灭亡时,在籍人口94万,军队10.2万,吏4万,合计人口108.2万人。这比刘备入蜀之初的二十余万户的规模,居然没有多少进步。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蜀汉40余年存续期间,内部并没有太大的战乱。

我们对数字作一番推敲,很快便能发现不对头。

蜀汉兵民比是1:9.4,还不到1:10。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发现不对头。9个人养一个兵,无论如何是养不活的。以较近的时代推算,南北朝后期,北周的兵民比例大约是1:45,北齐的比例大约是1:70,陈朝后期急于挽救军事颓势,大肆征兵备战,兵民比达到极限,也不过是1:20。

可以想见,蜀汉真正的人口规模绝非100万人。

联系后世人口发展来看,西晋统一后,人口极盛时1600余万,二十余年间比三国末年翻番,以人口自然增长计算不太可能。但真实数字还不止于这些。

90年后前燕灭亡,“苻坚入邺宫, 阅其名籍, 凡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 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晋书·苻坚载记》)前燕统治区域仅及西晋三分之一弱,简略估算西晋全境人口可至3000余万。

西晋末至前燕期间经历了五胡之乱,在人口大量死亡、流匿情况下尚且有如此之多的人口,可见西晋极盛时远远不止1600万。那么再向上推算三国人口,800万的人口在二三十年内无论如何增殖不了二、三千万的人口。

三国人口之损耗,除了普遍性的流亡、隐附,三国世兵制军户、少数民族以及宗室、宫人都不计入户籍,而且豪强霸占人口逐渐公开化,孙吴甚至以赐部曲、赐兵户来笼络部将。据此,有学者重估三国总人口,提出了1400万-3000万的数字。

南北朝时,四方丧乱,人民惨遭战争荼毒,北方人口大约3200万,南方大约468万(刘宋大明年间的鼎盛期数字),通计全国有近3700万。从人口的对比上也可以看出,北方统一南方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

二、黄巢起义到底损失了多少人?

唐朝鼎盛时人口也有5000多万。经过黄巢起义和五代混战,到北宋统一,人口只剩下2400万人。也有人把锅甩给了黄巢。

其实这个数据也相当夸张。

北宋统一后,承唐末五代丧乱之余弊,户口大减。宋太宗时重新统计天下户口,得数约413万户,大约不到2400万人。北宋疆土与汉、隋、唐诸朝大为缩小,北失幽云十六州,西陲又失去灵夏诸州,南方大理亦自立一国,宋之疆域仅与秦朝大致相当。故而人口也比唐朝为少。经过北宋数代积累,到宋神宗时大约3330万人,北宋末年徽宗时大约4000多万。

但宋朝人口疑云重重,因为其户均人口只有2人,迥异于历朝历代。据此,现代中外学界围绕宋朝人口统计方法对具体数字进行了近百年的争论,出现了许多观点,例如漏户说、析户说、丁口说、男口说等,认为宋朝人口被低估的占绝大多数。何忠礼在《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一文指出以大观四年的户数计算,宋代全国户口最多的一年,总人口约在1.044亿至1.252之间。周宝珠、陈振主编的《简明宋史》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认为宋代人口“当在一亿左右”。范文澜认为南宋境内约6000万,金境内四千六百万,全国人口约1亿以上。

所以,以这个数字为基础向上倒推,宋朝开国时人口断然不会只有2400万人。

值得关注的是,五代、北宋时,经济重心向长江以南转移,一千多年来北方人多、南方人少的情况开始逆转。在北宋崇宁年间,南方人口已占压倒性优势。后来南宋以江南半壁力抗金、蒙一百余年,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决定性因素。

三、明朝人口反映了真实情况

元朝注籍户口达到1163万户、5365万人。元末爆发了规模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明朝立国后, 大概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由于人口自然繁衍,加上朱元璋为政清明,人口达1065万户、6054万人。也就是说,元末到明初人口不仅没有下降,还有了显著的增加。

其中原因,一是元朝对户籍的控制相当宽松,大量户口没有列入政府控制的账簿,户口隐附很剧烈。二是元末农民起义虽然规模也不小,但杀伤人口的战争并没有那么惨烈,人口死于战争的也有,但数量不是很大。

不过单纯说明朝人口,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从官方记录来看,明弘治年间人口下降了数百万,只有5328万人。直到万历六年,才恢复到明初的水平,达到1062万户、6069万人。也就是说,明朝刚一开国,人口居然就达到顶峰。

而两汉、隋、唐、宋诸朝的一般规律是,人口增殖因其特定的惯性,往往滞后于国势的发展,在王朝中衰时才达到顶峰,西汉在平帝、东汉在桓帝、唐在安史之乱,皆如是。所以明朝这一异常现象,也引起了学界质疑。比较典型的说法认为,明朝只有太祖朝因为大点军户,而采取了彻底的普查,6054万人大约是明初的真实人口。而到了后世,户籍统计服务于赋税,只统计男口而不计女口,因为女口不需要承担赋役,故而万历朝人口6069万只有男口,总人口应在1.2亿以上。

四、太平天国起义到底损失了多少人?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对中国人口的造成的员失是相当巨大的。据清朝官方数据,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全国在籍户口约4.32亿,到1864年起义敉平,户口锐减至2.37亿,近乎腰斩。

但据此表一览可知,起义持续的十几年中,涉事省区并未造册上报户籍数字。所谓腰斩是不准确的。那么起义究竟造成多少人口流失呢? 由于清朝社会形态已完全不同于唐宋以前,豪强、地主隐附户口已没有什么意义,人口流失几乎等于死亡。下文提到的流失即是死亡。

以葛剑雄为代表的论点认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五省是起义主要交战区,这五省1851年人口1.7亿,到1911年时五省仅余1.04亿,损失达6500万,如果扣除1864年到1911年自然增殖的数字,战争导致的损失恐怕在8700万左右,再加上战争导致出生率下降,给中国人口的损失接近1亿。

有人通过清朝地方州府的统计数字进行了详细推算,比如曹树基,他对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7省的数字统计后估算出,人口损失当在7330万人。

这两组数据的计算基础算是比较扎实的,然而如此之大的数字难免令人无法信服。中国抗日战争持续14年之久,与太平天国起义时间基本相同,抗日战争的烈度、自然灾害的频度以及日军制造的杀戮惨案,都远远超过太平天国,中国军民伤亡数字是3000万。那么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如此巨大的人口死亡,是怎么实现的呢?真实结果,恐怕还要留待后人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