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称,要强化济南、青岛、烟台的核心地位。山东省三强,胶东城市占据二席。青岛、烟台甚至一直力压济南,经济总量分居状元、榜眼。所以坊间传言,济南之所以要“吞并”莱芜,就是要超越烟台稳居老二……
对胶东二市的逆天表现,人们仿佛早就习以为常。然而在清朝以前,胶东在山东其他地市面前只有吃土的份儿。
图片说明:清末青岛盐场。资料来源于网络
山东的经济重心下迄清朝晚期,始终都在鲁中、西。西汉时山东区域内有93座城市,其中71座处在潍坊以西,以60%的面积聚集了76%的城市。而胶东以40%的面积仅拥有24%的城市。
说胶东是破落小渔村,一点也不为过。
两汉魏晋隋唐时,中央政府在胶东的行政管理也是漫不经心。以隋朝炀帝朝为例,山东西部有济北郡、东郡(跨鲁豫)、东平郡、济阴郡,西北部有平原郡(跨鲁冀)、齐郡、渤海郡(跨鲁冀),中部有鲁郡、彭城郡(跨鲁苏皖)、琅琊郡、高密郡、北海郡。
而广大的胶东半岛,只设置了一个东莱郡……
这种配置如果放到现在,代换成一个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的地市级单位,将是一个梦幻般的存在……
雍正皇帝对胶东的管理状态曾经不太放心,专门指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考察,看是否需要在胶州一带驻扎八旗兵。田文镜亲自到登莱沿海察看后回复说,胶州“系一弹丸小邑,地旷人稀之所”,没有必要再添驻陆兵。
对沿海城市的漠视,实际上是满清政府愚蠢禁海政策的直接体现。
千余年来,胶东地区最著名的,无非是一打海战就出现的登州府,以及人们潜意中一说仙境必然会联想到的蓬莱(这俩地名实际还在一块儿,捂脸……)。那些默默沉睡的黄金海港,一直无人问津地卧在渤海和黄海之滨,直到近代西洋人打开中国国门。
图片说明:《天津条约》签订场景。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成为山东首个开埠的海港城市。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最初将登州(治所在蓬莱)设为商埠,但因为海港条件不如福山县的烟台口,1861年遂改埠于此。近代烟台港的建设从此开始。
烟台与辽宁营口成为山东与辽东之间商船的主要停泊点,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青岛与大连的兴起之前。后来远洋轮船投入海港使用,1880年,招商局“美利”号轮船春间调来津河驳酒,夏间常穿梭于营口、烟台间,烟台港迅速兴起。
1862年由于贸易的增大,清朝在烟台还设立了东海关,此地一度成为中国北方与朝鲜半岛、沙俄远东地区以及日本的贸易中心。
一旦与贸易接上轨,经济发展就迅速走上高速路。烟台背靠强大的半岛腹地,将源源不断的初级农产品吸引到港区,然后经过加工运往国外。以进出口贸易为骨架,搭配农用品加工,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烟台港辉煌的基本盘。
在时人的眼中,烟台港仿佛每一片海滩都闪着金光。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更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坐上了火箭。
青岛原本是胶州湾的小海口,本名胶澳。清朝于1891年才在此地设防。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自此开启了殖民时代。近代青岛先后经历了1897-1914年德占日期、1914-1922年日占时期。
图片说明:德占时期的青岛。资料来源于网络
德占时期修建了港口和铁路,德国宣布要将青岛建成“德国的亚洲中心”,并野蛮地宣青岛作为自由港对世界开放。
自家土地让别人为所欲为,说起来真是痛心疾首。但青岛也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城市环境、工业基础、贸易体系都基本建立起来,进出口贸易额短短数年跃居北方第三,并迅速取代烟台,成为胶东半岛的龙头老大。
不同于烟台,青岛建立起近代轻工业体系后,迅速获得了半岛内部的强大支持。德国人1904年修建的胶济铁路,将青岛与济南、潍坊、淄博紧密地联接起来。而济南的背后,联接的是整个华北经济腹地。无数的人口和财富汇集于此,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让青岛迅速成为山东省的经济明珠。
1903年时山东半岛通商港口纯进出口贸易,总额共计5278万两,烟台港占了其中72%,青岛只有28%。而到了10年后的1913年,贸易总额达到9081万两,青岛达到了65%!
青岛港口每一片卷起的海浪,仿佛都是金色的。
这两大港口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数千年以山东经济以西部为重心的局面,从此全山东唯胶东马首是瞻。鲁西的农产品销售的畅通与否,鲁中各县区的轻工业产口能否卖的出去,全靠青岛烟台给面子。而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唯一的晴雨表就是青岛烟台的脸色。
甚至可以说,今天山东省独特的县域经济发达的模式,就是以港口外向型经济主导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