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年没跟领导吃一次饭?懂"功利性"吃饭,才能持续性拓展人脉

2019-11-12     遇见懒茶

01

会吃饭,持续"经营"自品牌

前几天跟一老友吃饭,席间聊到请客吃饭的问题。

她驰骋职场多年,对怎么"吃饭"特有感触。

她以前的顶头上司是位外国的女士,经常周末飞国内,方便周一早上开公司例会。

没熟人没朋友,周日晚上,老板基本上一个人在酒店孤零零地看电视,或刷手机。

朋友知道后,就经常找借口说老板,我在你附近耶,方便一起出来宵夜么?

老板,一起逛街么?然后,顺便吃烧烤,喝糖水。

就这么一来二去地,两位女士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友谊。

后来,朋友开展的项目,要批复的资金,要立项的赞助,总是比较容易获批。

没走任何捷径,却总是比别人快一步。

这就是"功利性"吃饭带来的隐性效应。

请客吃饭,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跟领导吃饭。

情商低的人,要么从不请领导吃饭,要么经常性请吃饭。

从不请老板吃饭呢,显得你这个人"不会来事儿",因而断送很多机会;

经常请老板吃饭呢,表面上看起来很大方,但往往过犹不及。说句不好听的,可能还会引起老板的猜忌,比如这个员工老请我吃饭,收入这么高是在外面捞外快吧?

两种方法其实都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往往达不到期待的效果。

而真正高情商的人,会准确把握好请领导吃饭的时机,事半功倍。

很多人以为职场上只要把活儿干好就行,领导看到了自然升职加薪。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规矩很多,有的地方看能力,有的地方需你左右逢源。

无论如何,你在哪里工作,都要让领导"看得见"。

看得见,才会被"照拂",才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02

饭场,就是人脉场

曾经看过一本书,其中提到一条很重要的规则:

"职场人士,决不要一个人吃饭!"

因为,现在是一个讲人脉的年代,人脉的建立要靠你平时和人打交道,建立链接,从而知识迭代,思想创新。而吃饭,就是打造个人IP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

饭场,就是人脉场。

这一点,相信很多在商场摸爬打滚过的早已深有体会。

投资人任泉也是。

一提到任泉,大家的记忆可能就会回到《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

但其实,任泉早已是投资圈里最会做生意的明星,娱乐圈里最会投资的生意人。

他和几位圈内大明星联合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Star VC,屡屡出奇制胜,旗下的产业包括餐饮、影视制作、美容等等,跨界繁多,收入惊人。

一些很火的创新型企业比如秒拍等,都有他投资的身影。

从2011年开始,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任泉就毅然停下手头的所有工作,两次攻读了商学院EMBA班,为自己好好充了一把电。

但他的充电不是单纯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学习,加建设自己的人脉。

据说他读商学院期间担任班长,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请人吃饭!

每天都充满热情地在班群里吆喝,拉起"吃饭龙"。有时几个人也组,几十个人时,那就更不在话下。

众所周知,商学院EMBA班大多都是全国顶尖学府设立,教授是全国著名学者,学员也大多是各大企业老总、亿万富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财政金融工商实业等行业优秀青年才俊之类。

可以说,"人脉就是生产力","同学就是经济力"。

任泉的饭局,旨在为自己搭建人脉,寻找商机,了解前沿资讯等。

既在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经营企业和投资的丰富实战经验,也更加拓宽视野,以更大的眼界和格局去做更恰当的投资。

后来,他投资的产业,从起初的秒拍到韩都衣舍,再到后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融资类企业等一系列项目都有了把控的基础,投资的公司大多飞快成长,投资回报率高。

饭局有用吗?一定有!

特别对时刻要做出投资判断的任泉来说,这是一种放松心情下的知识碰撞与脑力激荡,多多益善。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带着一点"功利"去吃饭,或许就能创造机会,也能开展事业。

路子越广,人脉越强,达成自己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03

了解规则,懂得"功利性”吃饭

有人说,真有本事的从来不用去迁就什么规则,而是人情世故转过头来迁就他;

也大声叫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转身就能跳槽,甚至创业。

有雄心是好的,但身在职场,就必须适应一些规则。

和同事吃饭,邀领导聚餐,宴请客户,大则可以事业上少走弯路,小则行业消息早知道,避免踩坑。

吃饭一事,可大可小。

它和你将来的"江湖地位"密不可分,甚至和你哪天创业成功与否都有密切的联系。

那么怎么"功利性"地吃饭呢?

1、 不着痕迹地"投其所好"

有个朋友,相貌普通,身材中等,能力中上,但每次公司宴请客户时,总会叫上他。

为什么?会吃饭!准确地说,他很会点菜。

每次吃饭,他点的菜总是在刚刚好的程度,不会吃得太饱,但剩菜也有一点,没有任何浪费。

他的秘诀是,主菜的数量,比吃饭的人数总是少“1”。

另外,点菜之前,他也一定研究好当天来宾的习惯和口味,女士居多就素多荤少,外加养颜汤;男士居多就荤多素少,外加精力汤。

谁不吃韭菜,谁不吃大蒜葱花,甚至谁吃斋,他基本在点菜前通过聊天就摸得一清二楚。

公司每次的大型商务宴请,有他在,准没错!

观察细致,体贴入微,不着痕迹地"投客所好",如此,宾主尽欢。

会吃饭,懂吃饭,能把吃饭做成一场人脉攻坚,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能力。

2、 不落俗套地"卖弄技巧"

有句俗语说得好,是驴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有真本事的人,一开口就赢了。

那么饭局人脉场,吃得只是饭吗?是也不是,更多的,吃的是每个人脑袋里的"干货"。

前不久,一篇"海淀家长有多恐怖?跟他们吃一顿饭就知道了"的网文刷爆全网,为何?因为文章里提到的家长,知识储备和增量技能太可怕。

"前一秒他们在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下一秒刻意聊到诺贝尔奖得主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一秒还在说切尔诺贝利的失败,下一秒就扯到黑格尔和亚当斯密上去了。"

一个普通的同学聚会都这么烧脑,何况商务饭局?拼的都是各人的知识储备。

区块链懂一点吧?不懂?那说说比特币吧。

红酒懂一点吧?不懂?不会品酒也会喝,全世界几大酒庄生产哪几种酒应该要知道吧。

最近的网球比赛啊战果不错呢?啥,不会打球?李娜知道吧,来,侃两句她的近况。

总有知识等着你去迭代,总有模块等着你去升级。

总有一个话题你去聊,也总有一个诗和田野的远方等待着你去抵达。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提到:

"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不是在于高手比普通人有多聪明,多努力,而是高手会擅长利用底层规律,时代的趋势和外部的力量来加持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的跨越。"

所以,如何不落俗套地"卖弄技巧",就靠平时去刻意练习,加强知识积累,为"好好吃饭"而勤奋学习。

吃饭,吃得就是这样一个"场",学习场,经验场,交流场。

3、 "声东击西"地引导话题

请人吃饭,或者别人答应你的饭局,大约也都是奔着"各取所需"。

有人想探听各界动向,有人想知晓行业背后的故事,有人纯碎就是为了某人慕名而来......总会带着自己的一丝私心。

所以,饭局怎么引导,聊天如何不歪楼,如何发散思维后又重新拉回正题上来,端看主持饭局人的能力了。

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可以详细说,哪些必须隐晦说,都有讲究。

饭局饭局,重要的是掌握好说话的尺寸和程度,和同事要搞好关系,但也不要太过亲密无间;和朋友可以知无不言,但却不必言无不尽。

当然,职场上的大多数人还是"无害"居多,只要真诚待人,总有不一样的收获,关键是看你和人交流的技巧如何。多倾听,多沟通,多征求各方意见。

饭局,旨在聚在一起,抛出"绣球"式地引导话题,如能获得一个"如意郎君"固然好,若能得到多方朋友的青睐,那定是一件极好不过的事。

04

好好吃饭,打造"自品牌"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其中提到很多MBA培训课上,关于公司政治与影响力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测试:

一周之内,你平均有多少次和同事共进午餐?

大致上,这道题是用来判断你在午餐这一用于了解周围环境的工具上,投资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足够。

或许你会觉得,这实在是过于夸大了职场中某些细节的作用。

但是如果你曾经听说过"蝴蝶效应"的话,那么也许在吃午餐这件事上会稍微花点心思,或许收获的就是不一样的成功。

扩展思维一下,其实跟任何人任何时候吃饭,都适用于这个道理。

吃饭,可以鉴别你的人际关系,交际能力以及平时的观察是否仔细,功课是否做得到位。

会吃饭,更是一门学问。

而懂得"功利性"吃饭,确能持续拓展人脉,为打造“自品牌”打下良好基础。

你,不妨试一下?

作者:懒茶,有书、富书、慈怀读书会、卡娃微卡等多平台原创作者。愿以最真挚朴素的文字,打动你最柔软的内心。

懒茶原创作品,感谢阅赞,盗用必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KkVbW4BMH2_cNUggj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