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淮安之行。很多和我一样到淮安的游人,第一个行程准是参观瞻仰周总理故居吧。
周总理故居就在这条淮安区的驸马巷里,这里是淮安人气最旺的地方。在淮安,提起周总理,每个人的骄傲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驸马巷里的周总理故居,凭身份证在自助取票机上取票,免费入内参观。周恩来故居大门门匾由邓小平同志题写,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整个建筑为青砖、灰瓦、木结构,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共有房屋32间,占地面积1987平方米。主要有周恩来诞生地、读书房、周恩来汲过水的古井,劳动过的菜地和厨房,邓颖超纪念园等景点。
伟人故居里,有几个精彩的图片展,很值得慢慢参观学习。
这间展室展出的是周总理每见家乡人,深切关心的主题展。
1964年4月,周恩来在上海接见淮剧《海港的清晨》剧组成员,前排右二为淮安籍演员筱文艳。
在一次接见中,周恩来深情地对筱文艳说:“不知道乡亲父老生活得怎么样如你有机会回去,请代我问乡亲们好。”之后,她带着周总理的问候回到淮安演出,从城里到乡下,把周总理的乡情乡思带给家乡人民。图为筱文艳在乡间演出剧照。
1965年7月,周恩来在新疆石河子农场看望支边青年时,遇到了来自淮安的服务员李正兰(前排左三)并合影。
1960年12月21日,周恩来总理陪西哈努克亲王游览中山陵,攀登石板台阶时,看到一位苏北姑娘,就亲切地问:“今天休息吧”这位出身在淮城镇新城村的姑娘叫曾树英,当时是南京体育学院的学生,她听到总理的问话,灵机一动:“不,我是从淮安来的。”
“淮安!”周总理露出惊喜的神色,伸出手来,紧紧握着小曾姑娘的手,向身旁的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介绍说:“真高兴,我在这里碰上了老乡。”并关切地问曾树英,“父母身体好吗?多大年纪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情况怎么样?”并告诉她,“青年人应该关心社会”。
因为周恩来当时嘱咐这件事不要宣传,不要登报,曾树英也一直没有对人说过,直到周恩来逝世多年后,当年在场的新华社记者古平写了一篇题为《同乡》的文章发表在1981年9月10日的《淮安报〉上,后经过多方努力才找到当事人曾树英,这一事情才被公众所知。
当事人曾淑英深情回忆道,见到敬爱的周总理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时刻,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幸福。放假回家后,我将这幸福的消息,告诉了我的老父亲——七十高龄的老党员,父亲的泪水也流了下来,为自己的女儿祝福。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这幸福的情景激励自己,牢记周总理的嘱咐。
待续,我在淮安伟人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