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点学历的年轻人都好像不太愿意做工厂了,嫌苦嫌累,一入工厂深似海,但是赚的钱都踏实,毕竟是做实业嘛。以前八十年代,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踏踏实实的事业,睡得安稳。但是现在貌似最赚钱的是金融行业,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做实业了?
前些年,有一个长三角民营企业家儿子写的帖子《做了十八年的民营企业,今年撑不下去了》:家里的厂子今年倒闭了,贷不到钱、各种灰色支出、人力成本急涨、厂租年年涨……终于压垮了一家盈利16年的企业。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大呼实业救国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制造一方面行销全球,一方面被定位成质次价廉,同时又是资源消耗、透支环保的罪魁。今天,中国实业又遭遇汇率上升、成本急增和税收重负——“不管你赚不赚钱,我们还是要收税的”。当前“营改增”税改在正路上,一方面试图为实业减负,另一方面却在给营销、广告等服务性行业增税。这是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吗?
回到基本面: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像父辈们一样勤勤恳恳做一份工?
富二代不愿接实业老子的班,他们宁愿去做金融、娱乐或互联网。
城二代不愿人事具体实务性岗位,嫌太闷不自由,他们愿意做营销或服务性行业。
农二代不愿进厂,他们宁可工资减半也要做服务业。深圳富士康的“十连跳”是明证。
于是在职场出现一个矛盾现象:招不到工和找不到工作。
而且搞实业,搞技术说是成本太大
你要搞实业,要建厂,要请人,你要有市场吧先,然后你要有技术吧,你要懂行业吧,你要有资金吧。甚至有些东西,你有钱都买不来的,比如相关行业知识,除非拿钱砸,就像思聪一样,不懂这个行业,可以花钱试水,可以学,还可以请专业人士,所以成本是非常大的。
搞技术,这个也是高成本,学业不精,你就只能搞低端的技术,要搞高技术,你起码要个研究生吧,能读到研究生而且具备搞技术的能力的,又有多少??!!而做到研究生的智力成本,想想1000名小孩从小学到最后能研究生毕业搞技术的,能不能有千分之5.
然而,上面这些,所得的回报率又并没有那么高,至少短期内看起来没有那么高,但是长期看,肯定是很高的。但是又有多少人具有那么长期的眼光呢?
实业不好做已经是近几年的常态了,制造业在新时代浪潮中逐渐败下阵来。就拿钢铁来说,这些年的通货膨胀和购买力考虑进去,实际上的钢铁是在贬值的。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是背后反映的是产能过剩的,结构老化的现状。这几年房地产搞的火热,大批热钱都涌入楼市,就是因为事业凋零,而资金的逃离则是加重了大家对实业难做的印象。但是我们看看周边的商品却并有出现物资短缺的现象。其实实业不是因为难做而没人做,而是因为做的人太多所以难做。大家的购买力并没有太大增长,但是产能却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企业只能靠传统的“薄利多销”套路来抢占市场,大家都用这个思路,自然也就越来越难做。
年轻人对于互联网创业青睐有加还是有原因的。首先实业并不适合作为现代年轻人的创业项目,不提市场份额本身就已经规划完毕,光光是前期投入就 让人望而却步了。厂房、土地、员工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启动资金绝对不是年轻人可承担的范围之内。制造业的领域都已开辟完毕,再介入寻找新商机难度太大。而互联网创业的成本不高,社会对这一个新兴领域是很看好的,各种创业基金、天使投资等都在为这场浪潮添加动力。互联网的性质更加贴合于服务业,没有库存,供货链等额外的问题。
虽说对年轻人来说,互联网为创业提供了温床,但是互联网经济相对于失业来说也是有很大的缺陷的。这些年大家都在鼓吹互联网经济,在投资界中就已经逐渐出现了互联网经济的泡沫,诸多互联网概念企业都出现了估值过高的问题。同时互联网和社交舆论的不可分割性,互联网企业靠用户起家,但是用户之间的社交舆论也会恨到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状况。舆论的好坏可以对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几个月起来的千万富翁在互联网浪潮的快速变革下,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又变得一无所有。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实业,能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国家经济现在已经和这两部分都难以分割开来,互联网创业大军的崛起也不正是反映着我国创新能力的增强。即便是实业,也有着和互联网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复兴之路。
至于中国未来是否“实业已死”呢?
这个问题我个人还是抱有乐观态度的。
一来,房地产的投资热将慢慢降温,更加谨慎的投资者也许也将把更多精力放在实业经营上吧。
二来,虽然成为众矢之的企业和产品不胜枚举,但也大有如答主这样有理想主义的人在技术和质量上精益求精,致力于制造出有用、可靠的产品,把工匠精神奉为圭臬。虽然有时也会觉得无助,但这条路在线框中可以被认为是畅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