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顶尖应届生最高年薪200万!
前几天,一封华为总裁办签发的电子邮件曝光,公布了华为对部分顶尖学生实行的年薪方案:
90万到201万不等。
一毕业就年薪百万,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说是望尘莫及,天价薪酬,但评论里大部分网友都表示强烈地赞同:
这8位2019届的应届博士生,均毕业于清华、北大、中科院、港科大等知名学府,在校期间,不少博士还曾获得过奖学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华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然也重视学校、学历以及专业。
而这8位博士,他们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读书是否有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关系。
被用烂了的身价5000亿的乌镇饭局图,照片里的大佬,没有一个学历低的。
美国曾做过一项“美国社会收入和最高学历的关系”的调查,数据显示,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以下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出6倍多
而另一项“美国社会失业率和受教育程度关系”的统计显示,高中学历以下群体比大学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平均失业率最高高达4倍多。
换句话说,就是受教育程度越低,失业率越高。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这两句话一点也不假。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哪一个瞬间让你觉得读书有用?
一个四万多赞的回答让我感触很深。
6年前,答主@李承欢和几十个20多岁的年轻人乘上了一趟北上的大巴车,终点是河北廊坊富士康。
具体工作是在摩托罗拉流水线上给手机装天线,一个下来夜班能装1800台手机。
在小工厂工作惯了的他,对大工厂的一切都是又新奇又兴奋:
大厂稳定不拖欠工资、会给买保险、车间干净、穿戴静电衣帽每天上班都能保证一身整洁干净,最让他激动的是宿舍24小时提供冷暖气和热水。
跟以前小工厂恶劣的工作环境比起来,他很知足,人也变得自信乐观,浑身充满了正能量。
闲暇之时自学会了office基础操作、装电脑系统,背了两百多则《论语》,文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后来,他入坑了文学圈,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中文系的女生。
他们聊生活,聊文学,一点一点接触彼此的世界。
一个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一个是逆袭985的学霸,但几个月下来,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
遇上那个女生之后,他才体会到了学历带来的人生差距:
她毕业以后,可以去出版社、杂志当编辑,一辈子都跟文字打交道。那我呢?我很沮丧地问自己。 我没有学历,连实习编辑都不会要我,怎么办?
他做了一个所有家人都反对的决定:参加自学考试。
后面的故事跟想象的差不多,他考上了高职,出来找了一份运营的工作,再也不用回到富士康日复一日地干着枯燥机械的活了。
如果没有做这个决定,他可能就走上了当时家里人给他安排好的道路:
跟邻村的姑娘相亲结婚,然后,带着她回到富士康一起打工,一世知足安稳。
但他也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人生是怎样。
像一只井底之蛙一样,它的世界只有头上这一方天空。
有人说,最怕你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我却想说,最怕你坐井观天,还以为别人的世界和你一样小。
前几天,一位寒门清华女生张薇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火了。
她出生于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落后,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实验环节,她甚至没见过比赛所有的仪器。
当她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
巨大的差距,让她在心底埋下了奋力拼搏的种子。
去优秀的大学,才能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才能摆脱贫穷和落后。
这条路很苦,也很孤独,她也曾被挫折折磨到失声痛哭。
因为基础薄弱,它的微积分作业比别人多花三四倍时间;竞选班长和实践支队长失败;连100分的仰卧起坐也只能拿到20分......
但她没有埋怨命运不公,埋怨出身寒门,反而更加努力地咬牙坚持。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败。
后来,她参加了辩论赛,获得了“辩论好声音”的冠军;仰卧起坐及格了;顺利当上了班长;甚至还拿到了奖学金......
不敢说她以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就凭她现在的履历和优秀的品格,一定比绝大部分人同龄人过得好。
就像她说的那样:岁月不居,未来可期。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努力读书,不仅仅是找到人生的出路,还意味着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让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做一个更加完整而自由的人。
长大后,你会发现,高考大概是普通人这辈子最公平的一次竞争了。
而学历,是一个人进入这个社会的标配。
可悲的是,现实中很多人,连高考这个唯一可以和拼爹的孩子公平的机会都放弃了。
就像去参加一场淘汰赛,不怕起点低,也不怕差距大,大不了加倍努力。
就怕在海选阶段就被pass了,连一个晋级和人家比赛的机会都没有,剩下的路你怎么和人家拼?
寒门难出贵子,所以更要加倍努力读书,成为命运的那个漏网之鱼。
因为,拿下高考这张海选晋级卡,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因为,读书,是寒门学子当下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