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党金钰:“输血”变“造血”五万元扶贫贷款的华丽裂变

2020-04-13   景泰融媒

家住草窝滩镇杨庄村的村民党金钰不等不靠,以吃苦耐劳的“韧”劲和自力更生的“闯”劲,依靠政府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变“输血”为“造血”,发展养猪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将“五万元”的扶贫贷款发展成为“百万元”的脱贫产业,不但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一跃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眼前这位和妻子一起在猪舍忙碌的中年男子就是党金钰,2004年,他们举家从定西迁到景泰,靠仅有的两亩薄田度日,不但要抚养3个孩子,还要经常去探望远在外地体弱多病的父母。家里拖累大,不能长期外出务工,难以维持生计,生活陷入困境。

草窝滩镇杨庄村村民 党金钰:“人多地少,五口人种两亩地,2007年的时候一胎生了两个孩子,当时父亲年纪比较大,体弱多病,常年吃药,上有老下有小,又不能出去打工,有五年没有外出打工,靠家中种的两亩地,打零工维持生计,拉了五年娃娃,光阴困难的过不下去了。”

2013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和政策支持下,党金钰申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买进了22头小猪仔,发展起家庭生猪养殖 。

草窝滩镇杨庄村村民 党金钰:“通过这个帮扶干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说这个路子能走,又有贷款的扶持,心情也比较好,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温暖。”

作为养殖门外汉,他深知“不懂就学、技多不压身”的道理,努力克服文化水平低的限制因素,购买了大量养殖方面的书籍,从头学起。他白天养猪,晚上挑灯夜读,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养猪经验,积累防疫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钻劲,党金钰很快成长为养猪的行家里手。

草窝滩镇杨庄村村民 党金钰:“养猪的这一条路也挺艰辛的,其中有很多的困难,不会养,也不会和料,有时候豆粕多了,有时候麸子多了,猪长的也不好,开始就买书学习,白天喂猪,晚上学习,这个猪有了病,叫人看又看不好,就自己学着看,现在养猪稍微的疾病也能防控,有个啥病反正也能知道它是个啥病。”

每天给猪配制饲料、饮水喂食,定时清理猪舍……成为党金钰夫妻俩的日常生活。他们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几年下来,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肉猪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明显,他们的执着和坚持也赢得了丰厚的回报。2015年底,党金钰一家成功实现脱贫。

草窝滩镇杨庄村村民 党金钰:“现在的生活和评为精准扶贫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完全就是可以生活不成问题了,大姑娘在浙江上大学,一年两万多元缴费也感觉不到啥吃力的,为了娃娃的念书,把小的两个送到景泰县四中,在城里上学,反正经济上现在是没有一点困难,只要娃娃好好念书,家里完全能支持他们都把书念哈。”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是党金钰挂在嘴边的话,这是他几年来最切实的感受。尝到甜头的党金钰,倍加珍惜党的好政策带来的红利,也更加坚定了发展生猪养殖的信心。2018年,他们搬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碱沟,住上了新房子;2019年,他又购置一辆属于自己的双排座。他相信,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自己的不懈奋斗,他们以后的日子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草窝滩镇杨庄村村民 党金钰:“现在这个生猪存栏达到130头左右,现在母猪存栏12头,200斤以上的肥猪40多头,仔猪70多头,还有一个公猪,种猪130多头。养殖地比较小,希望能找个地方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发展规模养殖,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向这一条路奋斗。”(融媒体记者 丁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