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战疫情特别报道•武汉直播间】专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队长、副院长吕国悦,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郑杨,就重症病例救治过程中摸索出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举措进行交流,同时,也介绍了4项创新发明成果。
4项创新发明都是啥?在医护人员工作上又有哪些功效呢?吕国悦向记者讲述了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诊治过程中,所有人在隔离病房看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虽然有的人在非典时期进过隔离病房,但也有很大不同。除了正常救治工作,一些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十分不足。”吕国悦副院长说,如果想更好地推进重症治疗,必须在这些防护上进行创新改善,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为此,吕国悦及其团队成员利用两周时间,研发出了多功能防护面屏、咽拭子防护罩、气管插管和支气管镜隔离巾及增强性听诊器。
第一项:.多功能防护面屏
此次冠状病毒传染性极强,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除常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以外,为防止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尚需佩戴防护面屏。
“在疗区中,由于救治仪器设备的噪音、多层佩戴帽子等,使得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听力严重受阻,语言交流障碍,无法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某些情况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医疗差错。”吕国悦说,在救治工作中,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及佩戴N95口罩等原因导致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头晕的乏氧症状,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针对此问题,多功能防护面屏应运而生,该防护面屏具有语音交互功能、视频录像功能、氧气制造装置等,解决医务人员沟通交流及长时间工作乏氧问题。未来此装置可以随防护服一起,在传染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灾害、战争中继续使用。
第二项:传染病专用听诊器
在隔离区穿戴防护服的情况下,无法使用正常听诊器进行听诊,而一些必要情况如气管插管是否准确,患者呼吸情况是否好转,是否存在肺部体征,心脏是否有病理性改变等又必须使用听诊器来进行第一手诊断资料的收集。
”我们设计的专用听诊器具有声音增强效果,是隔离区诊治的必备的医学装置。”他说。
第三、四项:一次性插管用防喷溅隔离巾与咽拭子采集装置
吕国悦表示,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除防护风险外,最重要的是医疗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咽拭子采集、有创呼吸支持时的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和肺泡盥洗及护理过程中的穿刺,抽血等,都存在喷溅、气溶胶的问题。
如何降低这些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也是保证重症救治措施顺利实施的关键。
防喷溅隔离巾及咽拭子采集装置都是基于临床实践而提出的简便易于制作的、不影响临床操作的并且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的防护改进,由于时间紧迫,以上产品设计上尚有不完善的部分尚需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3项创新发明成果已经在武汉临床得到应用,展现了医者的智慧与担当。采访中,吕国悦告诉记者,面对严峻的疫情挑战,作为医者,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吉大一院从2016年开始,在医工结合方面和医研企结合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自从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吉大一院后方在诊断康复,甚至在一些医疗防护上,再加上前方我们一共有15项发明创造 ,在前方 团队成员是用了两周的时间研究出了四项解决临床问题的小发明和小创造,而且都已经申报了专利。”吕国悦说。
吕国悦表示,前线队员无时不刻都能感觉到来自后方的关心,省里,学校,医院等领导,以各种方式如连线,视频,微信等表达对我们的关心和嘱托,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决心。在物资保障环节,吉林省特意成立了前线指挥部,对一线人员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让队员们能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救治患者的临床中,对增强救治能力,救治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这一个月当中的工作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医务人员工作起来更舒适,让我们医务人员风险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救治患者的同时,把我们的队员安全地带回家。”他说。
吉林融媒体武汉报道组记者 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