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亦膤
编辑/ 亦膤
图片/ 网络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质是“法自然”,越是接近自然的事情越符合道的原则,因此老子的理想国是没有文化、没有科学技术、没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自给自足型“小国寡民”社会。
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国家,老子主张实行无为政治,他认为统治者需要顺应道的原则,顺应自然,不以人为之力去做事情,通过无为最终实现“无不治”的效果,那么“无为而治”的主张具体是什么呢?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争端是因为人们“尚贤”,由于人们尊重贤人推荐贤人,就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竞争贤人的争斗心,要想彻底消灭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再尊崇贤人。
老子把“争”看作社会动荡的因素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但是导致纷争的根源并不是所谓的“尚贤”,而是私有制下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人类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因此老子通过“不尚贤”来解决人类社会纷争的思想从现实角度出发是不可能实现的。
老子认为当人们将某些难于获得的货物价值定的很高时,民众会无法使用普通的交易手段得到货物,因此盗贼就会由此产生。所以老子认为,只要货物不存在昂贵的价格,民众就不会为了得到珍贵之物而实行偷盗。
实际上,事物定价的多少本质上取决于事物自身的价值,珍贵之物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其凝结的社会劳动时间多于其他货物,在排除市场因素的基础上价值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此外,产生盗贼的根源是人性的欲望而非贵重货物的存在。
老子认为,要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就要取消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要没有文化,统治者也就没有忧患,即为“绝学无忧”。当统治者使用智慧治理国家的时候,被统治者也会用智慧应对统治者的制度,“智慧出,有大伪”,“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不仅要消灭圣贤和智慧,而且要取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现实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老子的“无为而治”本质上是一种愚民政治,对待民众的策略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当民众没有知识没有智慧时,自然也就没有欲望,统治者可以很好的治理国家,维持社会安稳。后人在评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时,认为老子此举实则是君人的南面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