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的人生,从读《论语》开始

2019-12-05     Meshow


在1935年竣工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刻有三个人的雕像。摩西居中,梭伦居右,而站立在左侧的,则是孔子。他束发高冠,右手挽着一册竹简,神情肃穆凝望远方。


这是唯一一个被雕刻在西方国家机构上的中国人。


孔子在西方世界拥趸众多。撇开那些“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之类的虚名不谈,仅看那些曾对西方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改革家们的言论,便能感到他们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忠实拜服。


伏尔泰很羡慕有孔子的中国,“东方找到了一位智者”,而“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1793年,罗伯斯庇尔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写道:“自由……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家的老熟人——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自己本已是个金句制造机了,却常常把孔子的名言挂在嘴边:“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仅把孔子比作是哲学上的国父华盛顿,还盛赞他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他像一颗星星,闪耀在人类文化的穹顶正中。




然而,在古今中外都很有排面的孔子,活着的时候并不成功,甚至算得上落魄。


他空有抱负,仕途却不坦荡,55岁离开故国,14年奔突在中原崎岖的官道上,不是被巧立名目地利用,就是被排挤,被驱逐、被追杀。在楚国时被狂士接舆上门嘲讽,过河问路被隐士嘲讽。他们说,世道都已经这样了,你有什么用?聪明人啊,快快弃绝你的仁道,跟我们一起避世吧!


在郑国都城外,孔子与子贡走散了,郑国人跟子贡说,哎,城门外有个人好像条狗哦。子贡大惊失色,因为他知道那条“丧家犬”就是他的老师。


“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不是丧家犬是什么?


他是一个处处碰壁的入世者,一个终身不为重用的改革家,一个站在黄河边自叹“丘之不济此,命也夫!”的非成功人士。


如果按现代成功学的标准来看,孔子完全没有着书立说的立场——官场一混一糊涂,还教书,还传道,你凭啥呢?


可以想见,在春秋末期的华夏大地上,大概人还没有那么功利。纵使老师总是带着他们驾车徒步风餐露宿,不是在逃亡就是被驱赶,但坚定追随其后的人却越来越多。及至《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写道:“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谓是桃李天下。


他的学生个个出众,出将入相,传道解惑。楚国令尹子西说,楚国的使节不如子贡,辅臣不如颜回,将帅不如子路,官尹不如宰我。


尤其子贡,在《论语》中出场率极高的他,经商有道,富可敌国,很有江湖地位。老有人拍马屁说他比他老师更厉害,子贡几次正色纠正,最后他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守孝三年,子贡守孝六年。


他的弟子们收集了他的言论,将其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




古代中国对宰相的要求极高,上要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要育万物之宜,对外得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还要亲附百姓,同时还兼职选贤举能管理百官,让大家在其位谋其政,一听就让人头痛,偏偏赵普是个半文盲。


赵普是北宋开国元勋。天下既定,赵匡胤觉得作为本朝第一宰相,还是得有点知识才不跌份。赵普就这样被要求职场再充电了。他每天下班回来就把自己关房里,偷摸打开一大书匣,对着里面的红宝书手不释卷。从此以后,不管是政敌刁难还是皇帝诘难,他都对答如流。等他死后,家里人终于逮着机会看看那箱子里是什么了,一看,嗨,《论语》二十篇。


赵普对自己服侍的第二位帝王宋太宗是这么说的:“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半”就是指《论语》。


听着有点像是给现任领导献宝拍马屁,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算是流传开了。清初诗人冯班更绝,他说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是脑子活会读书,依我看,“只一二句便终身受用不尽”。


一二句岂有何难?对当代尽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二十句绝不在话下。但是否真的有所受用?要打个问号。


《论语》是孔子与学生言论的记录。


两千多年以前,落魄先生与学生驾车奔袭在茫茫中原,筚路蓝缕。在豺狼环伺冷讽不绝中,他们谈天论道。有时候是怎么念书,有时候是怎么做人,偶尔也抒发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学生有的莽,有的笨,有的太听话,夫子呢,还会抖机灵。偶尔互怼,偶尔牢骚,但大部分时候,大家还是穷且唱着歌。


星空璀璨,亘古不易,这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




上一次的全民论语热,似乎已过去许久了。


台湾大学原校长孙震先生曾喟叹:“可惜近人多不读了!”他这番言语,似是对台湾当局在教育中蓄意“去中化”的不满,而“近人不读”的现状,又何止海峡彼端呢。


不仅不读,质疑的情绪也不少。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许多人这样问。


这个问题绝不是为了给读《论语》寻找某些现实的意义支撑,其潜台词而是:“读《论语》真的有意义吗?”毕竟,这是一部两千多年以前,那么十来个人谈天论道的合集,为学、做人和治事——时代风云变幻,今人与古人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与价值取向,真的有什么道理是可以千载以降颠扑不破的吗?


仁与礼被诵读在学生的晨课间,被书写在考生的答卷上。熟读背诵、脱口而出的同时,《论语》却和孔子一样——它被“高高在上”,它被束之庙宇高阁。香案前烟火缭绕,人们络绎不绝,顶礼膜拜,却少有人拨开那迷离神性的烟雾,去看看香案前、庙堂上,供奉的真正是什么。


另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从春秋末年到如今,儒学已经历经了两千多载的传承、演绎与释读。经典不断翻新,随着时代的变化,又有许多人借着经典的名义在其中巧立名目、夹带私心。现如今的“儒学”,与《论语》中孔子的初心,已相去甚远。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要返璞归真,去见到孔子的理想世界,非《论语》不可。而读懂孔子、获得《论语》中真正的宝藏,则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式。


以往有关《论语》的心得、释读和注解,或流于表面鸡汤,或拘泥于道德范畴,读者对《论语》的体悟和感触,便也不免或停留于肤浅的大道理、或不屑于满口虚幻的仁义中。加之从教材到畅销书中,多是按照原篇原文,逐则、逐句地翻译解读,读者便也陷入了只见其木不见其林的狭隘,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便无管中窥豹的功力。


孙震先生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关论语的经典释读中,一个新鲜的体例。他是曾在西方受教育的经济学家,以现代经济学的深厚涵养出发去诠释《论语》。




《论语》与经济学的碰撞,最早来自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他被称为是“日本企业之父”,也是日本现代企业制度——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活跃于明治维新时期的他,将《论语》与现代企业经营之道相结合,为日本现代化进程创立了“义利合一”的经营理念,被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高度认同。


所谓“义利合一”,在孙震先生笔下也有精彩解读。譬如《论语·里仁篇》,孙震先生分四则论点——仁义必须在利益前面、利诚乱之始也、真才实学才是人生最可靠的资本、君子与小人之别——将里仁篇的主要章句原文一一释出再发散以意涵。这其中,“君子与小人之别”的阐述,可谓精彩纷呈。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的释义非常简单直白——君子看事情主要看是否合于义,小人看事情,则主要看是否合于利。


如果译者到此戛然而止,那这句话只是一句“道理我都懂”的空话。但由个人及社会,由古及今,宏观斟酌,析理入微,是孙震先生的功力所在。


“君子”一词,中国人绝不陌生。但君子究竟是什么呢?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是只是一个白衣飘飘温润如玉的表象?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其地位仅次于圣人,他对此多次抒发,但散落在各篇中,读者难以一窥全貌。孙震先生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引用与分析,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忧道不忧贫”“内省不疚”,一个高山景行的君子在读者心中逐渐丰满了起来,而这丰满的血肉,便是孔子对君子的期待。


由君子及“君子之道”——道,便是价值取向及方式方法。


社会与人生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无非义利二字——义是伦理价值,利是世俗价值,二者具有天然对立性,但孔子教导学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是《论语·述而篇》的内容,意思是,丰富的物质如果可以正当而求,纵然从事世俗认为的低下贱役,孔子也不排斥,但如果不可正当得之,那便请遵从内心吧。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正是因为他可以从心所好,不因贫穷而患得患失。


与一般人以为的孔子倡导大家安贫乐道、不事劳作恰恰相反,孔子肯定人之欲望,也肯定人为满足欲望所做出的努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只不过,“不以其道,得知不处也!”,利不能违背义的正当性,这才是孔子的价值取向,也是现代管理学中企业伦理与道德的重要理念。


而从君子对义利的取舍之道,作者由小及大延伸至了政府的价值取舍。孙震写道:“任何政府的施政,都以增进人民的福祉为优先目标。”这是孔子的仁政理想: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为政者不能以聚敛财富为利,而应当采取正当的手段去增加人民的财富。“百姓足,君熟于不足?”到了孟子时代,《孟子·梁惠王》更是将这场与当政者的“义利之辩”阐述到了极致。


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发,到当政者的为政之道,孙震先生在文中博采群书,融会贯通,让读者有茅塞顿开之感。若有关《论语》的阐述都有此等功力,那么对于孔子的种种非议和误解,都可冰雪消融了。


一则脍炙人口的新闻发生在1988年的诺奖聚会上。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威胁与问题”这个议题,75名来自各领域的诺奖得主各抒己见,而来自瑞典的物理学奖得主汉尼斯·阿尔文则如是说道:面对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伏尔泰认为,中国之幸,是孔子“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在社会问题迭出不穷的今天,时代正在忠实地反证孔子的智慧。而拨开云雾见真知,也恰是时候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lbr424BMH2_cNUgfo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