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是王菲50岁的生日。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听的歌也只有王菲了。
说起来很可惜,我开始听王菲已经是2005年,当时她宣布无限期停工。不巧和她的时代擦肩而过,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层错过,后来狠狠地去找了她的所有歌来听,也八卦了很多旧事、新事。
我从来没有喜欢什么明星,如果非要算,王菲是一个。
喜欢王菲,首先是听到她的歌。
我向来喜欢不一样的东西,王菲的歌就很不一样,在整个华语乐坛独树一帜,从前没有,现在也没有。她不仅独特,还很丰富。
其次,王菲这个人也很不一样。舞台上,她不穿鞋子,不说多余的话,游游荡荡,像个神仙,我虽然没有现场看过她的演唱会,但日本全面体演唱会的那张碟却看过好多遍。那种自在的范儿,再难得见。
也许你还没有好好听过王菲,那么,不妨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她的故事吧。
01 失落的童年
王菲的童年有些动荡。
父亲王佑林是煤矿工程师,母亲夏桂影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
因为工作的原因,王佑林经常要去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夏桂影也要去各地演出,出于无奈,他们不得不把王菲托付给邻居大妈。
后来大妈有外孙要照顾,无暇顾及,只能将王菲送入托儿所。托儿所是全日制的,每个星期一,大妈将王菲送进托儿所,周六晚上再接回来。
可以想象,父母不在身边对王菲的影响是很大的。带过王菲的阿姨,教过王菲的老师,都曾说过同样的话:这孩子常常独自一人发呆。
后来,大妈又添了一个孙子,更加照顾不过来了。于是,四岁的小王菲出了一次远门,妈妈把她送到了上海姨妈家,她在那里生活了两年。
六岁时,一家人终于团聚,可母亲的工作还是很忙,父亲又被下放,家庭的温暖仍然很少。
后来文革终于结束,社会上有了新气象,但这个时候,爸爸王佑林申请去香港照顾父母获得批准,并迅速办好了移民手续。
从此,家里只剩王菲和母亲两个人。
02 小小明星
从小,王菲的音乐天赋就展露无疑。在幼儿园就是小明星,后来上小学、初中,参加合唱团,更是经常拿奖。
15岁那年,对王菲来说尤其不同。
那一年,她靠唱歌赚到了一大笔钱,当时大人的月收入也就几十块钱,但是王菲这一次赚上千元。
那是高一上学期的期末。
当时北京一家唱片公司计划发行一张邓丽君的翻唱集,王菲和另外几个年轻人被推荐给了唱片公司,经过试唱,唱片公司选定了王菲。
就这样,王菲坐火车去了一趟云南录音,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张专辑。
这里也有不小的风波,毕竟请十几天的假,学校很难办,王菲的妈妈更是不同意。经过几番波折,终于成功录制,这个专辑名为《风从哪里来》,当时的销量据说过百万,不过那时候内地的唱片行业还不成熟,也没有明星意识,王菲的这张唱片也没给她带来多大声誉,不过钱却是扎扎实实的,她几乎成为学校里的“富小姐”啦。
自从高一录过第一个专辑《风从哪里来》之后,唱片公司趁热打铁,第二张专辑《迷人的卡勒》很快出炉。
本来唱片公司还有动作,但是此时高考临近,王菲的妈妈决不允许唱歌干扰到学习,出唱片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03 制造“王靖雯”
高考结果出来了,王菲考上了厦门大学,但她没有去读,而是跟父亲去了香港。
18岁的王菲,就这样离开了北京,来到了陌生的城市。
初到香港,王菲还当过几天模特,不过那只是试试,她很快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也不合适。父亲一直很支持王菲唱歌,帮他找到著名的声乐老师戴思聪。戴思聪欣赏她的才华,立马决定收下她。
不久之后,戴思聪向自己的朋友、新艺宝唱片公司总经理陈小宝推荐王菲。
仅仅见了一次面,陈小宝便决定和王菲签约。不过陈小宝认为王菲这个名字太大陆化,便请人算了一个新名字——“王靖雯”。
经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和包装,签约后的第二年,新艺宝推出了王菲的第一张个人专辑《王靖雯》。
那是1989年。
当时这张专辑一出来,一片叫好之声,销量也很不错。不过也有一些负面评价,说王菲形象太土了。于是公司又给她进行形象包装。这个时候的王菲是很不自在的,她不喜欢被束缚、被规定。
王菲说:“内心深处我仍是混乱一片。北京和香港两地的文化撞击,在我内心深处激起了波澜。进入娱乐圈之后,它的快速变幻令撞击尖锐化。我面对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都不同的环境,无疑更惶恐。碍于陌生,不敢喧之于口,于是人家说一句,我就信一句,没有主见。这令我感觉很混乱。”
随后,第二张和第三张专辑《Everything》《You Are the Only One》效果都不好,反响平平。
王菲在公司内部也不受到重视,她开始动念想要去美国学习音乐。
04 找回“王菲”
1991年年底,王菲去美国游学。
因为临时出行,学校没有联系好,只能一边上培训班,一边上语言学校。
虽然美国的生活不错,又没有香港那样的纷争,日子过得倒也充实,但是王菲心里依旧没有底,不知道未来往哪里走。
虽然学了舞和演唱,可那些都是短期班,对未来的迷茫并没有冲淡。
1992年新年,她打电话给师父戴思聪,戴思聪劝她回来。她便回来了。
回来之后,似乎一切都在变好。
首先是找到了一个好经纪人,就是著名的陈家瑛,陈家瑛很喜欢王菲,立马开始筹备第四张专辑。
很快,王菲的第四张专辑《Coming Home》在唱片公司和陈家瑛的精心安排下面市。
在演唱风格上,王菲借鉴美式P&B和骚灵乐风,令香港歌迷耳目一新。
这张专辑的封面也很有意思,不但没有隐藏王菲的大陆身份,反而凸显了这一点。
专辑中《容易受伤的女人》这首歌大红大紫,可以说,正是从这首歌开始,王菲真的红了。
王菲说:“一张《Coming Home》的唱片,将我的情况改变。特别是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让我被更多的人认识,在外间的观念是‘我红了’。身为局中人的我,却有另一种感觉: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无可讳言,这首歌带给我许多荣誉,但是我对这没有共鸣。而许多人开始喜欢我,这种感觉也不是骤然而至,而是慢慢的来,在忙忙碌碌中,渗进我的生活。”
虽然红了,可是香港娱乐圈的包装还是让她不习惯,她厌恶做作,憎恨伪装,这个时候,她常常回到北京,北京的摇滚乐圈氛围立马吸引了她。
之后,和窦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占据了各种娱乐头条,比如王菲如何为了窦唯在四合院里倒痰盂,姜昕、高原和窦唯的亲密关系,窦唯控诉婚姻的“阴谋”等等。
这篇文章并非情感八卦,这里就不多提了。
不过,窦唯和北京的摇滚乐氛围对王菲的影响不能不提。
1993年,王菲美国归来后的第二张专辑《执迷不悔》发行。这张专辑被认为是王菲和窦唯合作的开始。
从此,王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按王小峰的说法,“王菲很敏感地发现流行歌曲与摇滚乐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她当时与北京的摇滚乐手走得很近,与“黑豹”乐队键盘手栾树的恋爱经历开启了她音乐世界的一扇窗口。即使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王菲并没有左右她音乐风格的自主权,但是这颗种子一直埋到1996年,到她可以与窦唯、张亚东自由合作的时候。”
1993年到1994年,是王菲的过度期,此时,王菲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吸收更多的元素,开始将另类和流行融为一体。
1993年,王菲还推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以及面向台湾的国语专辑《迷》。
《迷》为王菲打开了台湾市场,其中一首《我愿意》到现在仍然被很多人传唱。
紧接着,是1994年。
这一年,王菲推出了三张专辑。
粤语专辑有《胡思乱想》和《讨好自己》,但显然国语专辑《天空》更为重要。
这张专辑,王菲用她独特的唱腔征服了更多内地歌迷,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极地双子星的“仙音”,小红莓式的高远唱腔,窦唯式的迷幻音乐,林夕的浪漫歌词,这些都为她拿来所用,而她最厉害之处,就是能够吸取并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1994年,王菲终于与王靖雯彻底决裂,恢复了本名,“我就是王菲”。
这一年,还有《重庆森林》。
1995年,王菲推出专辑《Di-Dar》,林夕包办了绝大多数词作,王菲将两岸三地的优秀音乐人都吸收到自己的身边。
致敬邓丽君的《菲靡靡之音》也在这年发行。
05 走向巅峰
199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王菲和窦唯奉子成婚。
这一年,王菲推出了日后被歌迷认为是最佳专辑的《浮躁》。
《浮躁》放弃了往日专辑里糅合流行和另类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歌词很少,很多随性的吟唱,整张专辑的感觉非常完整。
窦唯的影响也在这张专辑里随处可见,并且,极地双子星还为《分裂》和《扫兴》作曲。
虽然,王菲玩得很高兴,但这样一部作品,不太可能受到追捧,市场反应平平。
后来在提到自己的作品时,她一再强调,这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并且只有这张碟,才是她真正想做的音乐。
这张碟在华语歌坛虽然没有引起强烈效应,在海外却声名日隆。正因为这张专辑,她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成为继巩俐之后第二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艺人。
1996年之后,王菲推出新专辑的速度降低,我个人也更喜欢包括浮躁在内以及之后的几张专辑。
1997年,王菲生女复出后,推出《王菲》。
这张专辑里的《闷》《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人间》《云端》都在我循环播放列表里。
从这张专辑开始,王菲的专辑里都会既有另类,又有抒情,既有自己喜欢的,又有迎合市场的。
1998年,《唱游》发行。
这张专辑里有一首歌很有意思,叫做《童》,是王菲写给窦靖童的。
窦靖童的咿呀学语也收进了歌里,谁也没能想到,十几年后,窦靖童也成为优秀的音乐人,并和王菲一起演出。
1999年,王菲和窦唯离婚。童年推出了新专辑《只爱陌生人》,其中《开到荼蘼》非常精彩,演唱会版,更是燃爆。
2000年专辑《寓言》的前五首歌《寒武纪》《新房客》《香奈儿》《阿修罗》《彼岸花》,由林夕作词,王菲亲自作曲,张亚东编曲,风格浑然一体,大气磅礴。
然后,就是2001年的《王菲》了。
这张专辑里有一首《迷魂记》,是谢霆锋写的。这时候,“锋菲恋”也是炒的沸沸扬扬,一个32岁,一个21岁,这段轰轰烈烈的恋情,点燃了众多八卦小报的热情。不过,这场恋情最后却以无疾而终暂告一段落。
之后,谢霆锋和张柏芝结婚生子,王菲和李亚鹏结婚生女。谁又想得到,十几年后,两个人先后离了婚,兜兜转转,又走到了一起。
回到2001年,这一年过后,2002年没有推出新专辑,2003年《将爱》发行,最爱《乘客》一首。
在之后,就是漫长的休息期。
这些年,是王菲淡出的时间,也是整个唱片业衰落的几年,不知道王菲是否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早早撤退。
按王小峰的说法,“一方面,人做任何事情都有疲惫的时候,她感觉到了事业的低潮期。另一方面,新类型音乐的出现——Hip-Hop或其他新音乐无法让她从中找到灵感。
互联网时代的全球音乐一体化让整个世界的音乐都没有新意,即使王菲的触觉再灵敏,也感受不到这方面的信息了。听众仍希望她每张专辑都能有让他们接受的那种惊喜,但是她做不到了。
再有,她知道,这时的重心该向生活方面偏移了。还有,以周杰伦、蔡依林为代表的歌手改变了新生代歌迷的欣赏口味,与其被歌迷淡出视线,还不如自己收官,把遗憾留给听众远远比留给自己好。所以,王菲选择了退休。”
这几年,王菲唱了不少电影主题曲,有些也大红大紫,不过作为歌迷,还是想要再来一张新专。
最近有新闻说,王菲要出新专辑了。不知真假,但还是很期待的!!
但不论这张新专会不会出,质量如何。
那一个时代都已经落幕了。
这个时代,没有天后,只有爱豆。
不过,歌曲仍然可以超越时间,抓住时间。
通过听歌,我们仍有机会可以和不同时期的王菲邂逅。
感谢王菲。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