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老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态度。”
孔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在面对自己不会的问题时,一定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学习也是一样,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向人请教。
对待如何才能做好父母这门学问时,也应该如此。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还有人说, 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问题孩子”的出现,其实只是拷贝了父母内心最黑暗的那一页。
如果父母不改变自己,那么人生的痛苦,将在“遗传”的幌子下继续传给下一代。
所以说,做父母是天下最难的工作。那到底具体难在哪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资深教育家闵步奎老师怎么说。
一 、难在要承认自己还没长大
我认为,做父母是我们所有曾经做过的事情里,最困难的一项。
要做好父母, 必须在心理上很健康。过去受伤的心理情感结构使你表现不成熟——不能成功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这个受伤的心理情感结构,就是通常说的内在小孩。
为人父母,你要通过自己的资源填补你儿童时期没有满足的需求,填补自己的心理“黑洞”,疗愈自己,同时又要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医治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
如果你的内在小孩仍然伤痕累累,那你就会以这名受惊、受伤、自私的内在小孩来尽你为人父母的职责。
如果未经心理治疗,你做出的就是你父母曾经对你做的。或者你决心改变自己,理性地要求自己做一个爱孩子的父母,可还是会伤害到你的子女。
治疗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承认自己的问题。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请记住, 我并不是要责怪任何父母。我们的父母也是受伤的成年孩子,也想努力做好一份非常困难的工作。
二、难在要承认孩子的问题是自己导致的
父母是孩子了解自己的镜子,孩子只接受从镜子里反馈出来的品质,这些品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了镜子上本有的污点——你焦虑性的情绪结构,你的评判造成的对孩子完整心灵的刻蚀。
如果孩子的行为无伤大雅,你却经常唠叨,只说明你内在存在太多的不允许,先是窒息了自己的生命,然后又投射出来禁锢孩子。
残缺和污染的镜子,就是你的内在小孩,如果没有觉悟,就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如果你经常对人际关系感到失望、幻想存在着能够满足你一切需要的爱人(对配偶有太多的抱怨和不满)、与异性的关系存在上瘾性的混乱,如果你经常出风头来获得他人的崇拜和仰慕、想让子女实现你以前没有实现的目标或者从子女那儿讨爱,说明你没有长大——其实是你内在的小孩没有长大。
要看到和接受自己的内在小孩很难,因为这首先得撕破自己的面子。
既然想用教育改变子女的命运,父母首先要对自己动真格的。
三、难在要敢于丢脸
人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的,是需要学习的,这是一个常识。
但是,这个常识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正确的开始,就是疗愈内在小孩的伤痛,让它长大。
不少成人在社会上整天一副怂样,在家里却很权威或者闹别扭,喜欢控制孩子,最常见的是要求孩子“听话”。
而控制,是违反人性的。很多很多的问题,都是控制的恶习所致。
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平等,与孩子开始对话、协商而非命令,和孩子合作而非指使,是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的重点。
困难在于,父母要撕毁自己的面子,放弃权威,向孩子承认错误,坦承自己的情感缺陷……才能疗愈内在小孩,才能逐渐成为合格的父母。
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育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最后一次成长的机会,孩子不是单方面的受益者,再困难也值得。
四、难在要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真诚,是勇敢者的行为,只有对自己真诚,才可能对别人真诚。
如何疗愈内在的小孩呢?
- 第一步,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
- 第二步,是要重视需求满足不了时产生的情绪。允许情绪的升起、停留和释放来治疗自己的挫折感。通过观察、反省、拥抱这个内在小孩,使情绪的流动更为平顺。情绪释放后,理性自然会呈现。理性不是纯粹的道理,而是与感觉相匹配的抉择;
- 第三步,是在和他人(包括家人)的互动中,主观上不委屈自己,遵守平等、真诚和接纳等人际关系原则。这一切,都需要从当下的观察中去完成,事发当时叫觉察,事发过后叫反省。没有觉察和反省,看再多的育儿或者心理学书籍都是没有用的,都可能会是“病态的一百八十度转变,仍然是病态”的改善。
和他人的关系,都是和内在小孩的关系。
人际关系中,内在小孩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际关系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平等、真诚、接纳,既是实现健康人际关系的手段,也是目的。
五、难在做不了孩子的玩伴
正常的人是有情绪的。
但成人不允许自己有情绪、害怕情绪,所以很难接受孩子的情绪。
孩子往往对环境充满好奇,所以不停地探索,把房间搞得很乱。
成人没有了好奇心,失去了与环境的连接,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往往认为孩子的活动没有意思。
当受邀和孩子一起玩时,总难以投入,或者不停地教孩子怎么玩,让自己觉得很累。
改变这种不和谐的方法,就是治疗自己的内在小孩。
消除背景性的思维噪音,活在当下,和环境重新建立连接。
成人应成为孩子的观察者和陪伴者,让孩子自主地在环境中探索,体验成功和失败,只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本文选摘自作者畅销书《育儿育己》
闵步奎
字子轩,1967年生于四川成都,1991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07年师从古国治先生,从事儿童和家庭教育工作至今,先后创办两家民间教育机构,积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布谷老师说:
在跟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布谷老师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家长都是特别好面子的。
因为家长好面子的问题,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也需要回归了。
如果成人敢于对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说“我爱你”,敢于拥抱父母和孩子,愿意向孩子道歉,那么就能抛弃过多的虚荣心,肃清“好面子”思想的流毒。
所以,今天,此刻,作为家长的你何不试着做一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