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结婚前,两家商量聚在一起吃顿饭。本打算定在酒店,方便省事,但姥姥却提出想去对方家看看。
因侄女是在姥姥身边长大的,众人以为老人家是舍不得孩子出嫁,便跟对方父母定了一个日子,全家一起登门拜访。
聚餐的那天,对方父母甚是热情。考虑到姥姥年纪大了,还特意为老人家单独准备了一份午餐,这点让我们全家很是感动。
饭局过后,在回家的车上,姥姥因年纪大了,身体有点不适。侄女略带心疼地嗔怪:“明明身体吃不消,为什么一定要来他家吃饭”。
姥姥笑着回答:“孩子,你不懂。结婚前,一定要去看看对方的家境。”
大哥听到后表示:对方家里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挺好。
姥姥摇了摇头说:
看对方的家境,非看钱财,而是看他家的生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人品,这对一段婚姻很重要。
看我们都有疑惑,姥姥回家稍作休息后,把我们叫在一起解释了一番:
姥姥说,夫妻婚后的生活模式,源于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
千万个家庭,有千万种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方式就跟家庭基因一样,是会复制传承的。
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就拿挤牙膏这件小事来说,有些家庭喜欢从中间挤,有些家庭喜欢从底部挤。这些差异,都将可能成为婚后两人争吵的导火索。
“那姥姥,你今天过去吃饭,看到他父母挤牙膏了吗?”侄女调皮地问道。
姥姥笑着回答:“中午过去,当然没看见,但我看见了更重要的事情。”
姥姥说,无论是在厨房忙碌备菜、还是餐桌上商量婚礼的事情,他的父母都会一同商量,且意见一致。这说明他家重视沟通,价值观相同。
没想到,简单的一顿饭,老家人看出了这么多细节。
的确,步入婚姻,褪去风花雪月的爱情光环,每天面对的是琐碎的柴米油盐。要想长久的经营一段婚姻,两人是否能融洽相处尤为重要。
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和相爱的人生活,就是爱上他的生活方式”。谈恋爱,是爱上对方的才华、美貌。结婚后,爱上的就是对方的生活方式。
让人舒适的生活方式,是和谐婚姻的基础。所以,结婚前一定要了解一下对方家庭的生活方式,跟自己有何不一样,自己又是否能接受,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争吵。
姥姥接着说:孩子的婚姻观,源于家庭氛围。
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家刘长铭曾说:
千万不要把孩子看得比夫妻更重要,夫妻关系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这里,姥姥问侄女:“你听到你未来的公公婆婆是怎么称呼对方的吗?”
“互相叫老公老婆”,侄女笑着回答。
姥姥点了点头说:“对方的父母虽然都已年过半百,但仍然以“老公、老婆”互相称呼,这就是恩爱的表现”。
一个亲昵的称呼,带来的是整个家庭的温情。孩子听见了,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到父母和谐相处的智慧。
所以说,家和万事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一个和睦的家庭,一定会有一个幸福安稳的生活。所以,结婚前一定要多去对方家坐坐,感受一下其家庭氛围。
最后姥姥说,孩子的品行,源于父母的人品。
老话讲,“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这都是在说明:父母的品行,藏着孩子的未来。孩子的品行,就是父母的真实写照。
孩子出生时,皆是一张白纸。这张纸上最后染上什么颜色,跟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挂钩。
有一句歌词写得很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个孩子在成家后,都会有父母的影子。所以,要判断一个人婚后的品行,首先看其父母的教养。
今日的饭局,无论是特意为姥姥单独准备食物,还是商量婚礼细节,对方父母都彰显出了极高的素养。这种良好家风下长大的孩子,品行绝不会差。
要知道,好的人品可以弥补智慧的欠缺,但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人品的败坏。所以,结婚前,一定要了解对方父母的人品,好的家风很重要。
西方有句谚语:“我们因不了解而结婚,却因为了解而离婚”。那些不了解对方的家境,冲动步入婚姻的人,往往很容易受伤。
所以,结婚前一定要看对方的家境,这不是势利眼,也不是拜金,而是对自己的负责。
要记住,婚前保持清醒理智,仔细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是婚后你是否能幸福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