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佛法与迷信的区别就这5点,大多数人却混为一谈

2020-04-06   千面略懂先生

生活中许多人是无神论者,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这是个人自由,但是却有人忽视了佛教中的哲学成分,将佛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这其实是因为对两者的区别不够明确。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很多的信仰者,其中李叔同便是其中一个。


李叔同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小就深受佛教文化熏陶,剃度为僧后,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曾针对佛教与迷信的区别专门做了一场开示,这能为很多人解开这个谜团。

01拜佛礼佛是表达恭敬,不是迷信

我们都知道去寺庙要烧香拜佛,还会拿一些供品,经常有人说这是迷信,是偶像崇拜毕竟佛像也没有生命,你在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加持。

弘一法师说:“佛像虽不是肉身,但是却代表了佛,这是一种象征。我们烧香拜佛是表达恭敬,这是我们内心虔诚的外在表现。”

虽然佛已涅槃,但是他的精神和对众生的开示依然存在,所以我们所做并非虚无。就像我们会对国旗行注目礼,会对军人行军礼是一样的,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尊敬爱戴,和外在并无关联。

也许有的人会有问了,既然是虔诚恭敬,那精神上有所表示就行了,那供品用来干嘛?

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

我们现在那这些东西作为供品,其实一定程度上只是在还原当时,但是实际上比当时要简单很多,这是人们对于佛的一直用敬爱表达,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洗涤。

作为信仰,就要虔诚,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个道理,外在我们有再多的形式,其实都是对内心的表达,无论是基督教的胸前画十字,还是佛教的烧香拜佛,都是人们对内心信仰的一种虔诚表达。

这无关迷信,只是表达人们的恭敬和诚心。所以在参拜佛像时,要心静心诚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心有外物,存有疑虑,那么信仰也就失去了意义。

02礼忏诵经是消除业障,不是迷信

许多人看到佛教信仰者诵经念佛,也认为这是迷信。其实这是人们对自己往昔过错的一种心灵忏悔,并不是你诵经了就能挽回酿成的结局,而是对往昔过错的心理弥补,也是对日后行为的一种警示。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面对自己犯下的过错,礼忏诵经其实就是在自己内心承认自己的过失,并用真诚的态度悔过,只有这样,自己的内心才能得到解脱,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为日后不犯错打基础。

《灵山胜迹》中记载范仲淹诵经救母的故事。

范仲淹在母亲去世二十一天后梦到母亲,亡母哭着对他说:“我因为在阳间造恶业,被泰山府君羁押,希望你诵念功德经,超拔救度我的罪业。”

范仲淹从梦中哭着醒来后,潜心诵经,第七日又梦到母亲,母亲大悦,说是范仲淹诚意感动了菩萨。

故事当然不知真假,但诵经是对往日造业的忏悔,能够发自本心的认识到错误,才能消除业障。

弘一法师对此强调:“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不明佛法本意。”

《忏悔偈》中有一句话: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有过错都要靠自己去忏悔发现,这样才能真正避免。

忏悔需要自己本人由心而发,而不是请高僧替自己忏悔。请别人忏悔,终究是徒劳,只有自己真正认识到错误,错误才能避免消除业障,图排场讲排面让别人来做,是毫无诚意的,这并不是真的悔过。

礼忏诵经不代表过错会消失,这正是自己勇于面对过去,敢于承认错误,能够用正确心态看待未来的一种表现,这不是迷信,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所以生活中即便是礼忏诵经也要发自本心真切悔过,这样才有意义。

03早晚课诵是提升智慧,不是迷信

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内涵,看到早晚课诵就认为这是迷信。

其实早晚课诵是在反省一天的所作所为,为的是保持内心宁静淡泊。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早晚课诵也是这个道理。反省自身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善于反思的人更容易进步,这不是迷信。

弘一法师表示:“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

课诵不应该成为压力,课诵应该是发自内心甘之如饴的事情,也不会成为影响日常生活作息的事情,真正享受课诵的人反而更有感触,课诵本身给人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所以课诵并不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枷锁,而是可以自己调节的修行,课诵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自省,主要在于心诚。

04烧纸风俗是纪念先人,不是佛教行为


弘一法师:佛法与迷信的区别就这5点,大多数人却混为一谈

烧纸也是我们常见的行为,这也被许多人看作迷信,其实烧纸风俗很久以前就有,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改为烧纸,到今天也不断有演变成元宝、钞票等纸质品。

我国古代就有“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习俗,佛教由印度传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风俗融合,也就有了烧纸的风俗。

烧纸其实是人们为了纪念先祖而有的行为,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给逝世的人送去祝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弘一法师对此表示:“佛教其实原本并没有烧纸风俗,烧纸祭奠,不但不利于环保,而且也根本不是佛教倡导的,佛经中没有纪念先辈亲人应该焚烧纸钱的记载。”

所以佛教徒要明白这个意义,佛法里并没有烧纸这些风俗。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可以象征性地少烧一点,不需要用这个去体现自己的虔诚,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否则对于佛来说也是一种业。

05抽签、问卦等不是佛教行为


寺庙中还有抽签、问卦,这也常常会被人诟病说是迷信,实际上这也不是佛教行为,佛教讲求因果,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未发生的事情也无法预知,求签问卦无法弥补过错,更无法知晓未来。

弘一法师说真正的佛法是引导人们更好的看清自己,认清事实,而不是用虚假的迷信迷惑大众。

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比丘日渐精进,通过禅定修得六种神通,一日他用神通看到自己的徒弟小沙弥七日之后将命终,于是便对他说:“你父母思念你,你可回家探望”,小沙弥欣喜,便回家去。

在路上下起大雨,小沙弥看到一蚁穴将被雨水浸入,慈悲心大发,小沙弥便在蚁孔周围以土堆起,免让雨水进入。

八日之后小沙弥回到师父身边,比丘大惊“他七日应亡,是什么因缘让他免遭此厄?”于是入禅定中看到沙弥救蚁穴,遂将此事告诉他。

沙弥得知真相后非常欢喜,对因果之理更深信不疑。于是精进不懈,最后得阿罗汉。命由我造,福当自求。求签问卦并不能看到自己的好运厄运,佛教也从不直接为人断祸福吉凶。

根据佛教的业力果报的道理,求签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趋吉避凶,要想好运相伴,应当努力修行正道,多忏悔过去的业障。改往修来,行善积德,广结善缘才是得到吉祥平安的正因。

佛教信仰者要区分迷信和佛法,避免走向去途,佛教并没有求签问卦,如遇到不法分子或者行骗之人,必须提高警惕。

根据以上5个特征,可以区别迷信和佛教,弘一法师作为我国著名大咖,能够修得正因,卓有成绩,正是因为可以理智看待佛法和现世,并参得其中奥义,希望学佛之人也可以正确区分,避免做一些违背佛法的事情。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