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知道的人不多:吴彦祖当过歌手。
那是一个叫Alive的乐队,其他成员还有尹子维,陈子聪,连凯。
吴彦祖在当中是唱的最烂的。
不过,不是重点。
这个乐队,即是真的,又是假的。
这事知道的人估计也不多:吴彦祖当过导演。
2006年上映,吴彦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唯一一部导演作品。
讲述的是Alive乐队从诞生到解散的过程。
不过,也不是重点。
这部电影的内容,即是真的,也是假的。
表现形式笼统来说为:伪纪录片。
片名起的很大:
《四大天王》
(豆瓣:7.0;IMDB:6.8;)
本片玩得很大,它直接戳破了当时乐坛一众光怪陆离的怪象。
开场,以字幕的形式,打出了香港乐坛10年间的对比:
1995年,香港唱片业收入16亿8千万(港币);
2005年,香港唱片业收入7亿(港币),超过40名新人涌现乐坛。
影片则从2005年以前,Alive乐队开始建立的时候说起。
这个乐队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帮他们录音的制作人评价到:
尹子维和陈子聪不错,前者出过唱片,后者组过Band;
连凯就差一些,但吴彦祖唱得最糟,虽然他很努力。
但Alive的歌迷,应该很多是被吴彦祖吸引的。
长得帅呀。
例如有歌迷是这么说:
歌迷:我超喜欢他们的!
媒体:听过他们的歌吗?
歌迷:没听过,马上就去听!
其实,他们来来去去表演的,也就是一首歌。
但录制过程,实在让人崩溃。
2句歌词,录了4个小时,制作人差点崩溃到放下他们不理。
这时候,就出现了“新时代”的录音大招:
有某软件可以帮你调音准等事项。
据歌曲制作人说:
现在很多歌手都依赖这种调音形式,换句话说,就是经过某软件洗礼。
片中,除了揭露这样的乐坛内幕外,吴彦祖还请来一众权威业内人士现身说法。
这些说法,大多是和片中荒诞的娱乐内幕形成反衬对比。
张学友说:
以前我们录音,就是这样录,不可以剪接的。就是说你不能出错,出错就得重头再来。错一百遍,就唱一百次。但现在不用了,错了的话就按一个钮,把音阶调正,延长等,什么都可以改。也就是说,可能有了现在的科技,可以令到歌手不太需要懂得唱歌。
但你以为本片仅仅说了这个吗?
远远不止!
歌艺这种硬实力可以摸鱼,歌艺外的事情,花样依然繁多。
合同
我们现在时不时看到歌手和唱片公司的合约纠纷,片中就没有避讳。
林忆莲现任男友恭硕良,当年也在片中讲述自己一段惨痛经历:
从纽约学音乐回到香港后,他遇到一位很有名的唱片监制。
该监制当时想改行做经理人,于是一个劲鼓励恭硕良做歌星。
没多久,经理人约恭硕良到一个酒楼,和唱片公司签约。
40多页的合同,恭硕良签了。
过了几天,经理人又来电话了:
经理人合约准备好了,过来签吧。
恭硕良问道:能不能先传真一份给我看看?
经理人火了:你不相信我吗?
恭硕良:第一份合约我不看,就是因为相信你;但现在这份跟你的合约,我觉得不可以不看。
三天后,经理人来电话:
如果你不跟我签这份合约,我就把你告上法庭!
这件事,Alive也遇上了。
谈好了一家唱片公司,准备签约那天,吴彦祖等人却发现唱片公司改了合同:
为什么合约从3年变成10年?
--唱片公司:因为公司觉得你们很有发展潜力。
为什么佣金从2成变成5成?
--唱片公司:未来10年,公司会投资很多在你们身上,我们也希望能有少少回报。
我想我们四人要回去再考虑下。
--唱片公司:我想没必要,如果你们考虑,公司再考虑,合同又再拖延,岂不是更麻烦?这已经是很好的合同啦!
不欢而散。
炒作
(艺人和媒体的关系)互相利用嘛。有些艺人就很聪明,将工作和是非新闻缠在一起,那不就得到效果了?例如和一个记者聊天的时候,(我去厕所回来)然后说起我去厕所的时候想到一首歌。那样不就有新的标题了吗?
--卢巧音
无论大家知不知道那是的假的都好,我近几年学到的就是所谓“吹捧”。假的可以变成真的,尽管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只要有一个话题。。。
--谢霆锋
以上,是2006年《四大天王》中,出镜的那两位在片中所说。
而这种圈内的规则,这回就被没有签成唱片公司的Alive四子所用了。
片中,吴彦祖他们玩的很大。
Step 1: 自己将那首《阿当的抉择》传上网,然后,假装歌是被人偷走上传的。
借着这个机会,他们开始搞事。
Step 2: 联络认识的记者,传假消息:我们怀疑是唱片公司将这首歌传上去的。
吴彦祖:你能不能帮我们就此事写个报道啊?
记者:我一定帮你写,你放心。
吴彦祖:我知道抓不到这个人了,但我想吓吓他。
记者:哎,惨啊!
报道出来后,事件发酵。
借着,再借势搞事。
Step 3: 召开新闻发布会。
吴彦祖主讲:
这件事搞得我们现在很困难。我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因为还没签唱片公司,就已经被人下载这首歌了。既然如此,我们就用网络媒体和大家分享音乐。大家现在开始,都可以去Alive的网站免费下载我们的歌曲。现在就有第一首:《阿当的抉择》。
怎么样,这炒作够不够大胆?
Alive就这样,通过自己正式出道了。
外面,是记者们铺天盖地的报道。
里面,是Alive四人在办公室里看着这些报道,边看边笑:
哈哈,这家记者连歌名都写错啦;
哈哈,他们说我们是港版F4;
。。。。。。
就这样,Alive is Born。
而对于这个出道过程,他们的总结如下:
吴彦祖:我们成功骗到很多人,但现在哪个艺人不是这样做的?
陈子聪:不是啦,这个叫市场策略。
尹子维:其实你看到很多娱乐版新闻,很多都是自己做出来的。
吴彦祖:唯一区别就是,他们是唱片公司做出来的,我们是自己造的。
一个话题,即一个谎话,即是不正确,但你不停地说,反复地说,别人就会信以为真了!
--莫文蔚
我作假!
紧接着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商演,代言。
100万的婚庆公司代言费哦。
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一直叫吴彦祖开心点,再开心点。
但后台,吴彦祖爆粗:
XXXX,我会(懂得)笑的。
要演出了,经理人提议:
咱是新的乐队,如果没有歌迷到场的话,很肉酸诶。你们看,要不要请些职业歌迷,能给你举牌的那种哦。
下一个镜头:
连凯:我想问下,那种职业歌迷一个多少钱啊?
经理人:500一个吧大概。
连凯:那,我要5个。
第一次现场演出,反响平平。
于是,各方面的包装方案再来。
谁都知道他们是演员出身,唱片公司却偏偏找来排舞师帮他们编排舞蹈。
更有甚者,请来一位娘炮,怀里抱着宠物狗的造型师为他们设计服装。
其它不说了,那些服装吧,一套比一套辣眼。
但造型师却说:这是要突出Alive的个性呀。
尹子维发飙了:你听过我们的歌吗?
造型师:
这个不重要,我们现在说的是娱乐产业。这不关你们歌的事,也不关你们长得帅不帅,会不会唱歌,这都不重要。你们不是第一天出来混娱乐圈吧?看的是,你怎么包装你自己。
看吧,爆出来的料就是这么劲爆。
而Alive就真的凭着一首歌,走了几场商演。
现在,我们说回本文开头,我提到的那个句式:
即是真的,又是假的。
玩大了
片中有些情节是虚构的。
例如片尾,吴彦祖的去向,是去非洲娶了当地人,生了个黑人小孩,退出娱乐圈,过起简单的生活。
这些片段,也意在告诉大家:片子是假的。
但有一些,却玩得太大。
最终,Alive散了。
我指的不是片中他们散了,而是拍完这部电影后,这个团队就真的解散了。
这下,媒体们才发现:
原来,吴彦祖他们成立Alive乐队,并不是为了进军歌坛,而是为了拍摄这部《四大天王》。
这个电影,吴彦祖只定了一个大概方向。
拍摄过程中,大多没有剧本,四人根据实际情况临场发挥。
但有一些是设计好的。
例如片中一场吴彦祖和尹子维的吵架戏,当时就故意让媒体拍到摆上网。
至于前面说的,录音,三个Step炒作出道这些,也全部是设计好的。
只不过,在拍摄的时候,吴彦祖等人并没有把真相告诉媒体或相关人员。
而这些人就信以为真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配合了电影的演出。
甚至有些镜头还是偷拍的,例如在唱片公司谈合同的那段。
一开始的想法,他们是想拍一部反映娱乐圈生态的电影。
但后来,吴彦祖提出:
不如,我们真的组一个乐队来拍摄吧。
这个创意,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到妄为的程度。
所以当时电影出来后,恍然大悟的媒体们愤怒了。
在新闻发布会上,那个帮吴彦祖写了歌曲被偷传上网的女记者也被邀请了。
当她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以后,愤怒至极,质问道:
你怎么能这样耍我?(大意)
继而,记者当场落泪。
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拍摄,当年在香港搞得满城风雨。
随即,吴彦祖等人一下子得罪了香港各大媒体。
媒体扬言:
从此以后,封杀吴彦祖等人,封杀Alive。
但结果呢?
或许真的是娱乐事业吧,大家的忘性也很大。
当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吴彦祖凭借此片,获得了新晋导演奖。
而媒体又开始转向报道,一切都成过眼云烟。
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大家混口饭吃。
The End
自那以后,迄今为止,乐坛再没有歌手吴彦祖及Alive,影坛再没有导演吴彦祖。
但这部反映娱乐圈(乐坛)生态的作品,虽然已过了十多年,同样的戏码还在上演。
而那个2006年,片中一些业内人士对于唱片业的预测,却已成真:
慢慢以后可能唱片行会没有,可能也没有唱片了。唱片会变成古董了。以后就变成只从电脑下载了。
--张震岳
现在如果有小朋友问到要买一张专辑:‘买一张专辑吗?你是否真那么喜欢他?要买他的专辑吗?你是不是傻的?'他们是会这样想的。我们的下一代对“买专辑”(这事)是怪怪的。'传过来不就是最方便吗?哪需要买?'事实就是这样了,已经转变了,音乐再不是一张碟,或者是一件东西。音乐,是免费的。
--黄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