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流落街头,80多岁,却逆袭成为画院盟主

2020-05-14   西江书画艺术

原标题:他曾流落街头,80多岁,却逆袭成为画院盟主

文 / 闲人诗颖

大家都知道宋徽宗。他特别热爱艺术,还在皇宫里开了个画院,不辞辛劳,一边管理江山,还一边亲自担任院长。

这皇帝有个特点,他招募画院画家的时候,试题总是搞些什么“踏花归去马蹄香”之类的诗句。

有一年,他又别出心裁得想到了一句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

于是考生们就开始画各种酒店。

但,有一个考生不一样,他画了一座桥,桥头挂了一面广告旗,写着“酒”,边上还画了一片蓊蓊郁郁的竹林。

这幅画根本就不画买酒的人家,却非常扣题。好像在竹林的深处,真的有一个酒家,深得“锁”意。

看到这么一幅画,既有创意又扣题,院长很是喜欢,于是这位考生便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皇家画院的画师。

这位仁兄就是李唐。那一年他48岁,果然是个老江湖。

为了能够取悦这个院长,他决意要走复古路线,学习范宽的山水,并自创了一个皴法,“斧劈皴”,五十八岁的他,整出了一幅震撼古今的《万壑松风图》。

这又黑又硬的风格,很对宋徽宗的口味,毫无疑问,李唐瞬间成为画院顶尖画家。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这幅传世名作。

宋 李唐 《万壑松风》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

一大片茂密苍翠古松,郁郁葱葱,又有各种姿态的小枝穿插其间,整个松林平添了一种有风吹过的动感。在中后景中,有数座如斧劈刀削的山峰,半山腰,只见白云缭绕,幻化出一个蜃蜃渺渺的境界。

前代画家郭熙曾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

其意思是:

要想画出山的高峻,就不要全部画出来,应该在山腰画一片云缥缈,挡住山体,这样欲露还藏,山的高峻的样子就出来了。想画水流蜿蜒,只要画一丛树石挡住水流,就会使人感到水有尽而意无尽的感觉了。

李唐的笔记做的特别好,也很好地实践了这个道理。

他在这险峰环抱的大山里,悄悄藏了两处断流。

瀑布一

瀑布二

水流一会出现一会消失,最终汇聚到成一个小激流。

当你静心观赏时,在找寻这些水源的时候,会有一种丛林探险的感觉。

这峭壁坚岩,满山松风,组成了一个宁静的世界,多么令人神往。

李唐早年在民间以卖画为生,如今不但有固定的地方上班,还有员工宿舍住,前途又一片光明,本来生活是过得有滋有味的,但他没高兴几天,厄运就降临了。

画完《万壑松风》不久,北宋就亡国了,金国大汉冲进来将北宋洗劫一空。

金大汉不仅抓走皇室、贵族、美女,还点名抓走了一批艺术家。这支凄凄哀哀的队伍中,就有60多岁的李唐。

队伍刚刚离开京都没多久,就有小道消息传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已经南渡,意欲在南方建立朝廷。

李唐一听,立马冒死逃出金营,向着南方直奔。

其实金人很崇拜这些搞艺术的,不仅待遇高,还帮你照顾全家老小。如果说李唐不逃跑的话,他后半辈子是绝对能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的。

可李唐是一名爱国热血的好青年!

南宋 李唐《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藏

这天正走在太行山的小道上,只见深山茫茫。李唐只顾赶路,不觉天色已晚,正想寻个落脚地。

不料,呵斥声从天而降,山坡上杀下一伙山贼把他团团围住。

把李唐吓得够呛,他双腿哆嗦,死死抱住行囊。

山大王见这情景,想到肯定有什么宝物,就一把夺过来翻看,结果打开发现,搞得众人一脸懵逼,这是什么破烂玩意儿,只见有颜料、纸笔,原来是个穷光蛋啊!

其中有一名山贼叫萧照,他特别喜欢画画,于是就问他姓名,方知眼前这老头就是他的偶像李唐。

这一来,萧照对着李唐跪倒就拜说:“老师你收了我吧”,根本不顾旁边山大王的颜面。

李唐 秋景山水

后来萧照把李唐救出了土匪窝,李唐为了感激,便收他为徒。于是,二人逃出了太行山,一路随着往南去了杭州。

本来是来投靠康王赵构的,但他也是被金人追得四处逃亡,好容易安顿下来,整个南宋朝廷兵荒马乱,哪儿还有心思搞艺术。

李唐 红树秋山图

李唐心想算了,老子就重操旧业吧,在街头卖画,不给政府添乱。

谁知道他本来在皇宫画院上班的,在民间,竟然画作的销路这么差,南方人对他那北方的大山大水不感冒。

他很苦闷,面对着这水清石润的南方景色,李唐的笔与他的心境一样无所适从。

于是写了一首诗:

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李唐:“我想家了!”

于是他就画了好多这种爱国作品。要是在现在,都可以参加全国美展了!

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还有下面这幅《采薇图》,就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李唐《采薇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传说商朝有两个王子分别叫伯夷和叔齐,两人都不愿继承王位,就投奔邻国国君周文王。

恰好此时周文王去世了,他儿子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这两兄弟认为臣子讨伐君王大逆不道,就试着阻拦,结果他压根没听进去。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这兄弟俩觉得太过羞耻,下定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在山里采食野菜度日。

“薇”就是一种野菜,俗名“野豌豆”。

兄弟,今天吃什么菜啊?

结果,两人最后饿死在山里,临死前作了一首《采薇歌》。

这兄弟俩真是用“命”在演绎傲娇啊!

李唐此时命运和他们如出一辙,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只能在画中寻找安慰。

终于,20年后,一张水墨苍劲的画引起了南宋朝廷太尉的注意,他抹了抹眼睛,再仔细看了看,然后惊讶地叫了出来:“这是李待诏的画,李唐在临安(杭州)。”立马向宋高宗赵构禀告。

大家都知道,宋徽宗的这个儿子遗传了他老爹的艺术细胞,也特别好这口,于是他就让李唐“复职”了,职务仍为“待诏”,授李唐成忠郎,赐金带。

李唐 江山秋色图

几十年的岁月就这么蹉跎过去,这时候的李唐虽然已经有80多岁,想要恢复当年的画院,谈何容易。

当年老院长辛辛苦苦创立的画院现在几乎变成一片废墟,这时候李唐就就等于是南宋画院的独苗苗,艺术使命全部系于他的身上,后辈们嗷嗷待哺,这接下来的画,到底该怎么画?!

于是,他画风一变,笔下,墨,湿润了;水,逶迤了;山,妩媚了,树也疏朗起来,画越画越长,越来越窄,用笔也越简练,老头子竟然婉约起来。

一下子从北宋时期的雄伟壮阔变成了“小清新”。

李唐《清溪渔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卷 绢本水墨 25.2cm×144.7cm

看,这山石的画法,用笔和北宋时期比简洁了许多。

坡面用湿墨大笔触横扫。

再也不是一笔一划地勾勒,而是大面积湿色铺出树叶.....

小河、芦苇的用笔如行云流,清新自然......

全卷描绘使人感到一种自然生命的的节奏律动。

这时候的南宋,偏安一隅,国力慢慢稳定,人民也开始在南方这个富庶之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大家似乎已忘记了伤痛。

李唐所做的南方山水秀美,虽笔锋依旧有凌厉之气,但画风也变得柔和起来。

李唐《村医图》

作为南宋画坛盟主,李唐其艺术影响力是大大的。

所谓的“系无旁出”指的就是,南宋所有后来的学画子弟,没有一个不受李唐的影响。

他的旗下都是这些大咖:马远、夏圭、刘松年……

李唐《秋林放犊图》

从某种意义上看,李唐艺术风格的转变与成熟,不仅仅是体现了其个人艺术风貌与成就,更是体现了两宋之交,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绘画的时代性转向。

在往后的900多年里,一代宗师李唐所带领的南宋画家们,在这个城市撒播了一批批高质量的种子,而一代一代的画家学子则在这肥沃的土壤上,吸收它们,养育它们,流传着它们……

来源:微水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