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谅李阳的Kim,比一百个屡教不改的蒋劲夫更可怕

2019-12-03     悦己SELF

今天这个话题,梨原本是不想聊的。

从宇芽到蒋劲夫,最近有太多事把“家暴”推向舆论中心。

但抵制任何形式的家暴——这原本是个已不再需要任何辩驳的态度。而每一次媒体和网友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都会成为扎在那些家暴受害者心中的软刺。

所以梨宁愿不说。

可是,看完昨天李阳前妻 Kim 的微博,梨还是忍不住了。

原博很长,大家可以自行到微博检索。梨把其中最让人生气的一段放在这里:

“相比‘家暴受害者’,我更愿意自称为‘家暴幸存者’。因为‘受害者’意味着脆弱,而且十有八九会引向‘受害者有罪论’。另一方面,‘幸存’是需要力量的,我做到了。

“我做到了”——语气中甚至夹杂着一丝微妙的自豪感。

那么她是做到什么了呢?

她。原。谅。了。李。阳。

理由很简单,“我爱他”。

让人又心疼又愤怒。

这是当初那个主动在微博曝光丈夫家暴的妻子吗?是那个在采访中声称“中国法律没能保护我”的外籍受害者吗?是那个坚持引领大家一起为反家暴而努力的“第一人”吗?

而就是这同一个人,如今竟然提出了“家暴幸存者”的概念。

梨想对Kim女士说一句:情爱不知所起,我们充分尊重你对丈夫的爱,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请不要使用“家暴幸存者”这个词——哪怕是把它用在自己身上。

因为家暴没有幸存者。

一、暴力之下,何来幸存?

以爱之名,Kim想用一个更加优雅的词汇,来概括自己的遭遇。

可让梨无法接受的是,到底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才能得出自己是“幸存者”的结论?

是因为身上的乌青已经褪去?

是因为钻心的痛楚终于逐渐淡忘?

还是因为曾经的暴力并未威胁生命,所以此刻要回过头来感谢对方手下留情?

我们可以在一场灾难中幸存,但家暴不是灾难。家暴是被放出笼子的情绪猛兽,我们必须与之对抗。胜利才是应当追求的结局,而非幸存。

当施暴者挥出拳头,当受害者选择沉默,猛兽出笼的那一刻起,家暴就已经没有幸存者了。

二、家暴对孩子的影响,永远无法抹灭

在那段长微博的末尾,Kim这样写道:

“我不想孩子们怀着仇恨长大,或者恐惧婚姻或者家庭生活。我希望他们懂得:爱自己意味着永不接受暴力。我尽了一切努力来让他们看到:站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不意味着心怀仇恨。”

梨能理解这份为母仁心,但梨仍然不觉得,受害方的“原谅”能够让经历过家暴的孩子走出阴霾。

相反,这是否有可能会对三观未定的孩子们释放一个信号:原来家暴是可以被原谅的。

更进一步,抛开家暴不谈,他们会不会觉得:原来只要爱得足够深,任何越界和过分的行为也都是可以被包容的?

当TA有朝一日也遇到类似的事情,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选择原谅”?

如果不能原谅,他们会不会质疑自己的爱?——难道是我爱得还不够深?

角色对调,他们是否又会将别人的爱当做自己任性的资本?

梨不赞成在面对孩子时,过分夸大爱的价值而回避恨的存在。

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不应该的。比起成为圣人,成为一个能直面所有情绪的人,也许更加重要。

三、施暴者,亦无法“幸存”

还是那句被念过无数次的老话,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这是一种路径依赖。

在某种受害者的视角里,“家暴”本身也是一种脆弱的体现。你家暴我,是你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在我面前,所以当你事后泣不成声地悔过和道歉,当时间治好了创伤冲淡了愤怒,我愿意选择原谅你。

因为我的“原谅”,是对你的“帮助”。

你以为自己原谅了,和解了,放下了,你们两个人都“有幸”成为“家暴幸存者”。但事实呢?

事实上,这份原谅只会在施暴者心中种下另一颗种子——

我可以被原谅。

我可以继续。

最后

也许你会觉得,梨这么说显得太过刻薄。难道我们不应该期盼别人幸福吗?难道别人选择原谅,我们还要强迫人家继续仇恨吗?

绝不是这样的。

梨只是觉得,Kim——这位在中国推动家暴法的第一位外籍人士——公开自己的“原谅”,其实会让更多人无所适从。

就像评论区一位网友所说,原谅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你当然可以这样选择,但当自己本身具有影响力时,就不应该站出来“引导”大家去原谅。

对于其他更多正在被家暴折磨的人而言,受害者的“公开原谅”,比施暴者的拳打脚踢更可怕。

面对施暴者,我们虽然无助,但尚有态度。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反抗和抵制的,什么是不能妥协和让步的。

可面对受害者的“原谅”,我们说不出话。

我们曾共同经历苦难,以为可以彼此舔舐伤口,拥抱取暖,然后一起找到出路,哪怕一路磕磕绊绊。

可就在这时你突然站出来说,你放下了,你和解了,你“有权选择原谅”。

那,剩下的人呢?

监制:Roro

编辑:twotwo

撰文:twotwo、火火、tsi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U3J224BMH2_cNUgK_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