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前行,就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不,曾以“追着问题治河道”而闻名的司前乡,“河长制”工作一直居光泽县乡(镇)前二名的,今年4月份却落到第八名了。
令人欣喜的是,到今年9月份司前乡的“河长制”工作又一路升位至第一名了。这“降”与“升”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日前,笔者再进司前进行了采访。
从前二名到第八名的反思
今年37岁的刘统华,年轻力壮。本来在县城买了房子,两小孩也在县城读书,虽在清溪村老家陪老爸老妈养蜜蜂、开食杂店,还种2亩口粮田,但多数时间都往县城跑。如今不同了,一周最多去一趟县城看看妻子和小孩,其余时间都在老家。刘统华说:“我是村上的河道专管员,守土有责,乱排、乱倒、偷鱼的人本来就是耗子,不24小时守着,还不变成专管变兼管,兼管变失管了。”
“专管”咋会变“兼管”和“失管”了呢?这得从今年4月份全县“河长制”工作考评,司前乡从前二名下跌到第八名说起。“河长制”工作一开始,司前乡就“摸着石头过河”,以问题为导向,在全县率先搞交叉巡查、组建夜巡队,完善健全了“河长”“段长”“警长”“专管员”等考评机制和体系。全乡上下形成了“以河道管理为牛鼻子,倒逼全乡生态系统维护”的格局。所以,在司前地处闽江源头、闽赣边界、河道长而复杂的情况下,2017、2018年度仍然一直保持全县乡(镇)中的前二名位置。
光泽全县共8个乡(镇),司前乡怎么会跌至第八名?乡人大主席、河长办主任袁水才分析认为:上头想得千般好,还得靠下头干得好。问题就出在直接关系到“河长制”工作实效的河道专管员队伍上。司前乡共15个村(场)就有13个村的河道专管员是村干部兼着,两个没兼的都得到市级表扬。专管员不能由村干部兼任,这是其一。二是报酬不匹配。管得好的每月才800元,管得差的还不够辛苦费和走夜路的照明费。永远的责任要靠持续利益作支撑。时间一长,兼职很容易变成失职。作为“河长制”工作主要抓手的河道专管员都成聋子耳朵了,能有好名次吗?
用招干部标准选聘专管员
48岁的邹万生,原是黄坊村一名中年党员,曾经的村干部和汉远公司的临时职工,现在是新甸河道专管员工作站的一名专管员。他对每周的“三件事”特上心:每天不定期到自己责任区巡查一遍,每周不定期和站里其余3名专管员交叉巡查、夜巡一次,每周一上午到站里开一次会,汇报上周工作,接受本周工作任务。邹万生说:“每月有1500元工资,加上在汉远的事近、又灵活,全家加上妻子的打工收入,4口人有5000多元收入,一定要把考来的河道专管员当好。”
当个河道专管员还要考,而且像招收干部一样选聘河道专管员,又是司前乡在全县率先推出来的新举措。这一举措包括:年龄在50周岁以下、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身体健康、会用智能手机和无违法违纪记录、为人正派、处事公道等报名条件;报名后的身体检查、文化考试、面试、政审等;录用后的集中培训、岗上培训等;待遇除每月1500元留下部分作考评奖励外,还将每人的表现作为评先评优、村级后备干部、吸收入党等依据。
新的河道专管员选聘办法,给强化河道治理提供了一个集聚人才的平台。原来由村干部兼任,干部勉为其难,还有群众说“好事被村干部包了”。现在招聘公告一发布,就有50多人报名。经层层严格把关,共录用了12名,然后将他们按地域分为司前、新甸、清溪3个站,各站都选一名村干部为站长,每月补贴400至500元,负责本站的领导、协调、考评等工作。乡党委书记高兴有感言:“报名者中有党员、退伍军人,还有返乡青年,平均年龄才42岁,且个个表示要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真是‘人才奔着希望而来!’”
全天候值守家乡河道健康
现任清溪河道专管员工作站站长的夏水清是西口村党支部委员,也是原来的兼职河道专管员。作为支部委员,他分管了党建、林业、自然资源和卫生一大摊的事,还要顾家。村里的事没做好交不了差,家里的事没顾好日子不好过。哪有时间去管每月只有两三百元、却要天天巡查的河道专管员的事?夏水清说:“现在虽然还在管同样的事,责任还更重,但分工不一样,花时少了,用心多了,每月也有四五百元报酬,不担起一站之责,党性、良心过不去。”
4个专管员就有一个站长近距离管着,相对于原来一村一个专管员自己管自己,虽然也有现代网络跟踪等措施监督,但“人在做,天在看”总有“看不到的角落”,还有“人到心不到”、“遇到麻烦事”单枪匹马难以应对等。比如米罗湾河道十几华里无人烟,又是电毒炸鱼多发地段,你个专管员要断人财路,谁会束手就擒?有个站长作后方,又有站里4个人抱团,日常巡查这段河的刘统华就常杀回马枪,让“鱼耗子”无机可乘,河里的鱼便一天天多了起来。
与岗位匹配的素质、报酬,让河道专管员回归了“专管”的本位,使全乡12名专管员形成了日常监督的全覆盖,遇事取证、处置的全乡一盘棋。“猫咪”守土有责、张网以待,“耗子”自然规矩老实、改行检点起来了。全乡7月份新一轮河道专管员上岗后,没发现一起电炸毒鱼案件,共收缴各类非法捕鱼工具近百件,还处理了一起非法采砂和一起鸬鹚捕鱼案件。“岸越来越美、河越来越畅、水越来越清、鱼越来越多”再度回到了司前乡百姓的视线。
作者:邱盛林 陈卫民 高丽萍 雷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