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曾被视为中国交通的“神经末梢”,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西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路设施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广西能通车的公路仅剩555公里。1978年底,全区新建公路1.6万公里,公路里程增至2.97万公里 。1997年5月,广西第一条高速公路——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实现了广西高速公路里程零的突破。到2018年底,广西公路里程达12.54万公里,基本形成了出省出海出边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市县二级公路为干线,水陆联运、城乡连接、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建设高速发展
广西解放前夕,湘桂、黔桂两条干线铁路通车里程仅为539公里。改革开放后,广西铁路迈入飞速发展阶段。1987年,南宁至防城港铁路全线通车运营。1990年,被誉为“国家最大扶贫项目”的南昆铁路在南宁兴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运营,构成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出海通道和南方东西向运输大干线。2013年,广西桂林到北京首趟高铁列车正式发车,广西成为全国首个开通高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标志着广西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截至2018年,全区铁路营业里程5202公里,其中,高铁线路7条,营业里程1771公里。
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1952年,广西第一条航线昆明—南宁—广州航线开通,这是全国开通的第7条航线。1956年,广西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南宁—河内航线开通,拉开了拓展国际航空大通道的序幕。截至目前,广西通航航线320条,可通航国内外110个城市,基本形成了省会通、区内支线通、东盟通;东盟航线达27条,基本实现东盟国家航线全联通,东盟航线数量、通航城市均在全国保持先进行列。
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汽车场站建设加快推进。 截至2018年,广西共建成客运站点632个、便民候车亭7941个,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9.8%,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163条,群众逐步享受到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乘车便利。
城市客运快速发展,南宁快速公交(BRT)1号线已于2017年开通运营,南宁地铁1、2、3号线开通运营,广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水运事业全面发展
2008年,广西做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国务院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在一系列政策影响带动下,西江航运进入到3000吨级时代,建成总通过能力超亿吨的长洲水利枢纽船闸等一批重点枢纽船闸项目。截至2018年,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突破1.3亿吨,与长江三峡船闸过闸货运量持平。
北部湾港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1968年,防城港港口开始建设,1983年第一作业区1、2号泊位建成,结束了广西没有万吨级码头的历史。至2018年底,北部湾港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49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88个,集装箱吞吐能力423万标箱。广西沿海货物吞吐量、沿海箱量、沿海货重增长率均为全国排名第一。
随着“公、机、铁、水”立体式交通的不断推进,广西向“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目标进一步迈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吸引了汽车、冶金、机械等大批产业入驻,当前全区已经拥有10个千亿元产业。交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为运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018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6.83亿人次,同比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消费7619.9亿元,同比增长36.6%。(记者 熊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