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动“勤”字键 打开脱贫门

2020-04-03     当代广西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习近平

覃焕岳在清理村里的三面光灌溉水渠。记者 邱烜 摄

乡村的年味浓得早一点。

1月15日,距离除夕还有9天,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莲塘社区里,村民覃焕岳正在将做好的白馓拿到厅里来晾。见记者进来,招呼记者吃白馓。他告诉记者,白馓是兴业的特产,这种传统美食一般只是在过年时作为一种特色年货来做,多是用来款待客人或馈赠亲友的。记者看到,那种圆鼓鼓的大米饼上刻有“福、禄、寿、喜、发”等字,散发着浓浓的乡情年味。“这两年粮食丰收了,做多一点。”他指着厅里堆放着的几十包稻谷对记者说。

那一堆稻谷,凝聚了一个70岁老农民自强不息、奋力脱贫、乐观面对困厄人生的故事。

覃焕岳有两儿三女共5个孩子,因为妻子有残疾,两个儿子也都遗传了残疾,以前孩子小的时候,一家七口全靠覃焕岳一个人种田的收入来支撑。本来就入不敷出,长期给儿子治病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债,长此以往,生活便陷入贫苦和困顿。

2015年,在精准识别中,覃焕岳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以后,他的帮扶联系人就多次上门与他谈心交流,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帮助他寻找摆脱贫困的路子。覃焕岳感到这是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于是暗下决心,振奋精神,铆足干劲,努力过上自己一直想过而又一直都没过上的日子。

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很多田都撂荒了,覃焕岳就把那些田租了过来,加上自家的田一共12亩,全部用来种植水稻,他决心从稻田里踩出一条脱贫的路子。

一个花甲老人,栉风沐雨地在24个节气中不停地侍弄12亩农田,还要照顾残疾的家人,辛苦和劳累一言难尽。为了掌握优质水稻的种植技术,他经常主动到镇农技站向技术人员请教。为了节约耕作成本,2016年,他花了4800元购买了一台打田机自己打田,这样每年每亩田就可以节约270元的打田费用。同时,他还可以帮助其他农户打田,获得将近2000元的打田收入。此外,他还到兴业县信用社办理了5万元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投入玉林福文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获取分红增加收入。

与共和国同龄的覃焕岳,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风风雨雨,凭着自信和勤劳,他终于从一贫如洗、举债度日过上了家有产业、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的好日子,给儿子治疗的费用也攒够了,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出了困厄的人生,过上了轻松而幸福的日子。

以前,覃焕岳一家只有一间20世纪70年代建的平房,纵横放三张床挤着一家七口人。后来,女儿陆续出嫁,妻子和小儿子覃宗流相继去世,现在就剩下他和大儿子覃宗浦两个人生活。2017年,覃焕岳在政府的帮扶下进行危房改造,建起了两房一厅的新房。住房和生活条件都改善了,本来可以不用那么拼了,但是感到生活更有奔头的覃焕岳干活更有劲头了。20世纪70年代,他曾经担任莲塘村6组的组长,20世纪90年代时,卸任外出打工。这几年,他回来了,而且成了脱贫致富的榜样,村民又选他当组长。他当仁不让地挑起了组长的担子,而且老当益壮,兼做莲塘社区的渠道清洁管理员和环卫工,参与乡村治理工作。

“现在政策好,国家强大了!我们的日子好过了。”这是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以前种田要交公粮,现在不仅不用交,而且还有补贴。现在小孩上学,老人养老,全都是国家给。真的是越来越好了。” 覃焕岳感慨。

覃焕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一年下来,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得到4000多元的分红,种植12亩水稻有将近2万元的收入,帮农户打田可以获得将近2000元的收入,渠道清洁管理员的年收入是4000元,加起来一年一共有3万多元。

覃焕岳的帮扶联系人、兴业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助理何春燕说:“覃焕岳就是一个反映国家日新月异变化的生动案例,他收获了幸福,增强了自信,生活也变得积极乐观了。”

“过了年,我打算把旧厨房拆了,再建一个新的。”指着新房子前面那个简易的旧厨房,覃焕岳对记者说,“手里有钱了,从前不敢想的生活现在都可以有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sB3RnEBiuFnsJQVhd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