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名桥录一破桥与板桥
泰州(海陵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是水滋润了泰州,使泰州成了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泰州独特的水文化。环抱着州城的是一弯宽阔的护城河,城北有三条白练似的草河、稻河、卤汀河,向北通往里下河水网;城南有从西向东穿城而过的运盐河、向南通向口岸的南官河、东至海安西通扬州的老通扬运河,以及周山河、凤凰河…;东面有直达东台的泰东河、老东河、智堡河…;西面有引江河、九里沟等。泰州不仅城外有多条河流围绕,城内也是河道如网,水系纵横。由南而北有东市河、中市河、西市河,一条横贯东西的河象腰带一样,称玉带河。此外,在城里城外还星罗棋布地分布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湿地,如昭昭汪、夏家汪、打牛汪、打狗汪、百花潭、荷花池、扁豆塘……
俗话说:“有人就有路,有必便有桥。”为了便于交通运输,泰州人在这些河、沟、汪、潭、塘上架起了无数的桥梁。水流不息的河,车流不断的路,必然会有连接河与路的桥。桥是河与路永恒的纽带,桥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通道。桥连接着河的此岸和彼岸,桥体现着沟通和欢聚。桥是文化的积淀,桥是历史的回忆,桥是游子的故园和乡思。
泰州有这么一段有地方特色的绕口令,说:“桥跑桥,庙跑庙,跑来跑去总见庙:庙跑庙,桥跑桥,跑去跑来还是桥。” 可见泰州的桥梁、庙宇之多。桥象征着沟通和欢聚,也牵引着游子的乡思。
今天说的两座桥梁——破桥和板桥都和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关。
破桥
破桥的名称由来,饱含着泰州人民对张士诚的颂扬。
破桥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桥梁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1321年生于白驹场,兄弟数人从事私盐买卖,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家乡带领其弟及地方壮士十八人起义,张士诚起义后,先后攻占泰州、高邮、兴化后,占地为王,立国“大周”,称元“天佑”。次年遭遇元朝右丞相脱脱围攻,寡不敌众,于是率众突围,准备渡长江到苏南去东山再起。张士诚的船队由于慌不择路,误入草河,帆满风急,船速很快,骤遇一座大桥档住去路,已经来不及落帆倒桅,眼看即将船毁人亡。情势危急之中,张士诚站立船头奋施神勇,张弓搭箭连发三箭,将桥射破,张士诚舒了一口气喊道“天助我也,弟兄们冲啊!”大船象箭一样进发,势如破竹,攻破了州城。起义军得以化险为夷。于是人们把这座桥叫作破桥,并有了“张吴王三箭定破桥”的民间传说。后来这座桥修复后,老百姓为了赞颂张士诚的神勇,就把它叫做“破桥”。
破桥位于徐家桥之北,破桥旧有二座,分别称大破桥和小破桥,大破桥东西走向,位于小沙河南,横跨草河,连接王草巷和沙河街。小破桥位于大破桥的东北,跨越沙河,是从花园庄通向东坝口的必经之地。现在的破桥即是是架跨在草河上的桥。
破桥的历史悠久,是泰州名桥之一,在《[万历]泰州志》中即有记载。清时曾更名为永安桥、坡桥。《[道光]泰州志》记载为:“永安桥在徐家桥北,明州判黄通理重建。旧名坡,今仍呼坡桥。”
破桥原为石板桥,抗日战争期间,泰州沦陷,日军南浦部队为军需运输便利,拆毁石桥,改为板桥。解放后为方便交通人行,1951年对破桥加固,后为木桥面,长14.8米,宽4.1米。1966年8月,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0.98米,宽7米。1985年第四季度,南侧加宽,上部为空心桥梁,下部为浆砌块石桥台。 桥长10.98米,宽30米。以后又历经拓宽、加固,破桥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桥梁。
板桥
泰州(海陵区)历史上称板桥的桥很多,如南门迎恩门外的吊桥,且乐桥东的东红桥、西红桥,光孝寺南跨西市河的桥等。现在一般人称为板桥的桥在西仓路马浦街北头,横跨稻河两段河上,为明时所建,铺木板,故名板桥。
板桥口旧照 北面大楼为人民印刷厂大门
传说板桥也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的义军在进攻泰州城时,城内驻兵早有防备,攻了几次都攻不下来。张士诚于是找来了熟悉当地地形的老乡,绘制出泰州城防的地图,又研究了一番,并与部下将领和谋士商议,决定避开守城兵力集中之处,用分兵偷袭之计,一路从稻河西段接近城门处攻击,一路由草河水路自北向南进攻。
原大浦西面的稻河河面较宽,水流湍急,河面上又没有桥,守城将领以为义军不会从这里进攻,因而没有派兵防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义军悄悄来到稻河河边,拿出准备好的斧头、绳子、扁担,砍树的砍树, 扎筏的扎筏,准备抢渡,一时需要很多的树木、木料,大家正在着急,忽然看见许多百姓纷纷扛着自家的门板、铺板、木料,前来支援,真是雪中送炭。义军在百姓的支持和鼓舞下,一鼓作气,很快偷渡成功,得以兵临城下,顺利攻下泰州。义军占领泰州后,张士诚为感谢百姓的支援,下令在偷渡口用木板建了一座桥,取名“板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泰州建涵洞沟通上、下河,调剂下河用水,从大浦头凿穿南北至桥西稻河头为涵;九十年代二次重修涵洞,拆桥填土,上平为路。旧城改造,人民印刷厂暨四周民居房全部拆除,建东进游园,砌双亭,筑假山,栽树木,铺走道,成为居民游憩之处。又在板桥旧址东侧,跨稻河上,新建仿古石拱桥,仍名板桥。
小叟申明:内容和配图源自网络,经编排整理。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