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红色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耳熟能详,主人公阿庆嫂掩护新四军伤员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于都县,就有这样一位阿庆嫂——刘发娣,她冒着生命危险把12名红军伤员藏在地窖里,同样与敌人有一番智斗。
6月的沙心乡,苍翠的树木铺满群山。记者沿着崎岖又泥泞的小路,实地探访刘发娣掩护红军伤员的地窖。
参加中宣部“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的记者们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
“当年我奶奶刘发娣在地窖里隐藏了12名红军伤员,这里就是地窖的大致位置,年头长了,地窖已经坍塌,上面长满了灌木和杂草。”在一处长满荆棘的山坡处,54岁的朱书荣指着一处凸起的坡地,向记者介绍起当年刘发娣隐藏红军伤员的情况。
在奶奶掩藏红军伤员的地窖位置处,朱书荣向记者介绍情况。
在奶奶藏红军伤员的地窖附近,朱书荣向记者介绍情况。(记者陶望平 摄)
“我的爷爷朱学球也是位红军,参军临走前,留下我父亲朱绍明、大叔和尚未出世的小叔给奶奶一人抚养。”朱书荣很难想象,奶奶当年既要种地、带小孩,还要照顾12位红军伤员,这一切她是怎么做到的。
“那天,奶奶看到从山上下来12名红军伤病员,其中有2位伤员伤势很重,当即主动将伤员接到家里。”朱书荣回忆。
刘发娣将12名红军伤员领回家时,敌军正向宽田一带包抄合围过来,留守红军主力一部在项英和陈毅的带领下,迅速向大余县方向转移。刘发娣心想,敌人肯定会在村里挨家挨户搜查,红军伤员待在家里一定不安全,那该怎么办呢?
刘发娣想起了山上的地窖,里面可容纳一二十人,通风也还行,窖口小,只要伪装得当,就不易被发现。刘发娣和大儿子朱绍明趁着夜色,挑了一大堆稻草铺在地窖,再把12名红军伤员一个一个地转移到了地窖里。
第二天,天还未破晓,刘发娣被一阵狂乱的砸门声惊醒。她起身一细听,四下邻里家的门都被擂得咚响。
“开门,开门。”
“来了,来了。”刘发娣趿着鞋,披上衣服,刚拉开门栓,一群敌军士兵就涌了进来。“家里都有什么人啊?”为首的白匪用手电筒照着刘发娣。
“老总,就我和孩子们。”刘发娣说着,来到床前,坐在床沿上,护着被吓醒的孩子们。
“有红军伤员吗?”
“没有,没有。我们穷人家不敢私藏红军伤员。”说这话时,刘发娣长吁了一口气,万幸啊,要不是昨晚连夜把红军伤员转移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搜!”匪兵们蜂拥地把床上床下、柜子里、柴火间都翻了个遍,一无所获。为首的那个又狠狠地问道:“你男人呢?是不是红军啊?”
“死了,都死几年了。哪儿是什么红军啊?”
“晦气!走。”
正是刘发娣和家人一次次的机智应对,才使红军伤员转危为安,得以休养。
除了把红军伤员藏好,还要每天给他们送来食物。那时,刘发娣一家的条件也很困难,但她每天都想尽办法为红军伤员准备三餐,米饭、稀饭、野菜、红薯、芋头等等,米粮不够时,一家人就优先让红军伤员吃。
给红军伤员送饭的任务交给了朱书荣的大叔。朱书荣说,有一次,大叔给红军伤员送饭途中,偷吃了一碗白米饭,“这事被我奶奶知道后,狠狠地打了我大叔一顿。”
刘发娣看到其中2位重伤员无法走路,就上山采草药给他们服用。在刘发娣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这些红军伤员在痊愈后都陆续离开归队了。
为何冒着生命危险一口气收留这12名红军伤员,刘发娣健在时,朱书荣曾问过这个问题。“我奶奶说,我爷爷1932年参加红军,他如果受伤肯定会被老乡照顾,我奶奶凭着这份善心和好人有好报的传统思想,收留了12名红军伤员。”
刘发娣老人1972年去世,像中央苏区的很多红嫂一样,她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
朱书荣拿着爷爷的烈士证明书向记者讲述当年奶奶收留红军伤员的故事(记者陶望平 摄)
“我要一直把奶奶收留红军伤员的故事继续讲下去,不忘奶奶对我们的教育,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朱书荣说道。
当年,像刘发娣一样精心照顾红军伤员的老百姓还有很多,因为时间过去太久,部分老百姓的真实姓名无法一一查证。正是有了广大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恩重如山,才使红军战胜艰难险阻,一步步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