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吉溪(1),千年古村;吉字命名,雩都无双。承“吉祥古村”灵气兮,脉自雩山(2);沾“好运常来”喜气兮,水源龙溪(3)。西倚龙子脑(4),东望童子岩(5),览东西之秀色;北眺马鞍石(6),南抚仙霞贯,通南北之风情。民风淳朴,享“文明示范点”(7)之美誉;丰厚底蕴,奉“雩北四大屋”(8)之臻品。
天公作美,眷顾吉溪;天然造化,十景(9)之美。水者蜿蜒,鱼翔浅底,谓之吉溪而清澈;山者秀丽,相生相克,像形良帽(10)则巍峨。雷打石山,留千年故事(11);下栏水库,展第一雄姿(12)。中新古塔,怀壮志凌云第(13);古樟把水(14),回眸树千年。古桥锁龙(15),历百年而䇄立;古祠宏伟(16),叙辉煌贯古今。旗岭高峻(17),牵马步行传说;红旗标志(18),圆向前发展梦。土围(19)残垣,印记红色吉村;扩红支前(20),谱写烈士壮歌。穿行水泥路,踱于阡陌间;清风拂面,心旷神怡。美哉,吉溪!
雩山支脉,见千年变迁;吉溪淼淼,知时代兴替。古时吉村,蛮荒野地。山高路险兮,虎啸声声;林旷人罕兮,狼嘶嗷嗷。婺源朱氏,宋中迁吉村开基(21);众姓先祖,披星戴月拓荒芜。龙凤呈祥,传宗接代繁衍路;双武两全,江山代有人才出。攸陆(22)公益留青史;绍松(23)官显扬名声;天扬(24)经商甲赣南;云龙(25)黄埔军校生;昌仁(26)受命援朝鲜;伟珀兄弟当红军(2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琼林(28)仕途运亨通,列地厅前途无量;晓昱(29)入职中科院,获博士之首例;刘慧(30)进清华大学,成一地之凤;谢非(31)上北京大学,为一方之龙。巾帼须眉,比翼双飞;昂首阔步,遨游世界。高哉,吉溪!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东西二田(32)人财两盛。中绕清溪,冠“吉溪”之美名;地形像吉(33),誉“吉村”之祥瑞。水美滋仙霞水源,土肥植五谷丰收。唱禾苗戏祈福百姓,跳广场舞健康快乐;游下栏水库绿水青山,观良帽寨顶云蒸霞蔚。吉溪文化,日新月异;村亲共迈,康庄大道。酒酿米烧,农家特产;鸡鸭鱼肉,美味佳肴。大众创业皆如意,盆满钵满过大年。乡人曰:“闺女要嫁吉溪人,地肥水美又快活。”乐哉,吉溪!
吉溪儿女,意气风发;凝心聚力,携手共进。承先祖之遗风,怀故乡之恋情。求创新,千方百计,敢为人先;谋发展,整合资源,兴我桑梓。值中华复兴,改革东风;逢社禝强盛,国泰民安。人文蔚起,相互接力竞风流;真抓实干,同心共筑吉村梦!
注释:
(1),仙下以前叫仙霞,俗称仙霞贯;传说仙人下凡时霞光万丈故名。吉溪,广义上讲是以吉溪为界,东西二田方圆十华里这块土地,俗称吉村彭屋。
(2),吉村境内的良帽、旗岭山脉均属雩山余脉。
(3),吉溪河流地处仙下河上游,水源来自龙溪山。
(4),龙子脑地属龙溪山,俗称九山岽脑,峰峦秀丽。
(5),童子岩也称宝金山,是仙下知名佛教圣地。
(6),马鞍石现称马安,因有石山像形“马鞍”故名。
(7),“文明示范点”因县文明办授予吉村“乡风文明示范点”而得名。
(8),“雩北四大屋”是指雩都城北岀门:北门易屋、水头谢屋、吉村彭屋、澄江谭屋;因人口相对集中、历史渊源流长、古迹遗存众多而得名。
(9),吉村“十景”是指:藤缠古石、狮子滚球、寒婆晒日、仙人踏车、雉公展翼、龙王陂障、长兴佛地、显化经堂、良帽危峰、鹰嘴岩石。
(10),良帽寨也称官帽寨,因外形像顶好看的帽子而得名。
(11),雷打石山故事,历久弥新,脍炙人口,传说该山有老鹰精遭雷打而得名。
(12),下栏水库水域面积、蓄水容量、水库大坝均居于都第一。
(13),凌云第位于吉村中新组古塔下彭氏宗祠门楼,门楹手书“凌云第”,遒劲有力,历经百年,依然如故。
(14),古樟把水是指:吉溪流经湾山头时有一颗千年古樟把水口。树冠30余米,树径需6人合抱,特别是有两个树洞,恰似双眸回龙顾主,蔚为壮观。
(15),古桥锁龙是指:九工坵五孔石拱桥、贯坑石拱桥、湾山石拱桥等古桥䇄立于吉溪锁龙护河数百年,保存完好。
(16),吉村古祠现有三十余座,其中大屋组彭氏宗祠最为宏伟壮观,保存完好。与湾内组服圣祠、上屋组玉田祠已经列入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17),旗岭也称旗岭面,因山形像红旗而得名。以前有古代官员骑马行至湾山古樟石拱桥处开始牵马步行的传说。
(18),吉发会捐建吉祥红旗标志位于吉村湾山古樟树脚下,底座为吉村发展碑。设计寓意为引领朝外向前行走的红旗,祝福吉村人才辈岀,文武忠良。是吉村继下栏水库后又一人工标志建筑。
(19),土围指旗岭寨顶土围和新圩组土围残垣,1932年,朱德、毛泽东率红军途经吉村时,帮助吉村赤卫队攻打过该土围。
(20),扩红支前是指红军长征前夕,吉村人民积极响应苏区政府扩红支前、发行公债号召。一大批青壮年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吉村红军烈士有100余人,参加挑夫、护送伤员等后勤支前人员不计其数。吉村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21),宋朝中期,朱氏从婺源迁入吉村开基,居住在现大屋组区域,后迁至老贯坑,开基祖地位于下栏迳犁头圩(海螺形),距今约950余年。以后陆续迁入彭、李、刘、谢、张、方、王、康等九姓居民。其中以彭姓居民最多。
(22),彭攸陆,湾内组人,清朝年间,独资捐建九工坵五孔石拱挢(属于都最长)和中新古塔,公益为民,堪称楷模。
(23),彭绍松,湾内组人,人称绍松老爷。曾任赣南道尹,泰和、兴国、崇义审判官。热心公益,亲民为民,各姓推崇,在当地声誉极高。
(24),刘天扬,祖籍下围人,民国时期,经营绵纱生意垄断赣南,富甲一方。
(25),刘云龙,下围组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任炮兵营长,英勇骁战,荣获蒋中正军刀和军功章数枚。
(26),李昌仁,竹篙组人;刘伟镜,苎木组人。二人参加了抗美援朝,亲历上甘岭等著名战役,荣获军功章数枚。
(27),刘伟珀,苎木组人,和其弟伟瓒、伟瑚三人一起参加红军,九死一生,屡立战功。
(28),彭琼林,大屋组人,现任上海市淞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29),彭晓昱,祖籍高坎组人,曾入职中国科学院,荣获物理博士。
(30),刘慧,铁炉组人,荣获2018年高考于都理科状元,清华大学在读学生。
(31),谢非,深材组人,2019年考研被北京大学录取。
(32),东西二田是指:以吉溪为界分东西二片区域,东片为东田,西片为西田,传统称为东西二田。
(33),有文字记载:吉村因地形像“吉”字故名。另有吉溪、西溪、东溪三溪在新圩汇合成潭,组合成“吉”字而得名的说法。
(作者:刘小洋;供稿:于都县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