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第一期:心疼梁海源,脱口秀演员不好做

2019-08-01     深深奶爸在澳洲

好久没看李诞做的节目了,之前的《吐槽大会》有点让人失望,看到最近《脱口秀大会》出第二季了,找来看了一期。

看完后呢,首先心疼一下梁海源。

作为一位演讲恐惧症患者,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冷场后的那种难堪和难过。如果换我在台上,估计脑袋会一片空白,度过人生最难熬的几分钟。

其实冷场的不只是梁海源,王建国也蛮冷场的,让我有点失望。

全场下来以“笑果”来看,让我笑得最多的是卡姆,没想到分数却不高。

后来我仔细想了下,因为我们面对屏幕,不但能够清晰看到卡姆的肢体、表情等表演式的笑点,加上还有字幕,所以跟得上卡姆的节奏,觉得非常搞笑。换了在现场,估计就不能get到这么多的笑点了。

其次我喜欢思文的表演。

我觉得真正的幽默还是要有观点的,不能像王建国、梁海源一样太依赖夸张、谐音等段子感的笑料来逗乐观众。思文的剧本好就好在有观点,“女人要经济独立”这个观点贯彻始终,言之有物,不会散乱。

张博洋就是卡姆的反面了,电视屏幕上感觉一般但是现场“笑果”很好。

我觉得一来他的形象是比较搞笑的,像嘉宾说的那样“怂中带刚刚中带怂”,有种反差萌,自带笑感;二来节奏真的比较慢,信息密度低,我们在电视上看总觉得他下一秒要冷场,结果又被他捞回来了。现场观众的观感估计跟我们不太一样。

整一集整体感觉一般,因为好几个有点冷场的表演让电视观众也有点尴尬,这是不太好的体验。不过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做脱口秀有多难。

台上都是身经百战的脱口秀喜剧演员,但是上台依然会出现过度紧张、心里没底、对节奏没有把握等状况。


对于喜剧演员的不易,最近看了一期圆桌派,聊得非常透彻,感觉可以照搬过来。

这一期圆桌派标题叫“ “执生”:拍到吐 搞笑惨”,嘉宾是著名电影导演王晶。

这集聊得是“拍电影”,但是很大篇幅说到“拍喜剧电影”的话题。

窦文涛首先聊到香港观众和内地观众的“笑点”差异,王晶认为,用同一种共振长大的观众,笑点肯定会更接近。他说自己也有打到内地观众的“共振”但“怎么都没有别人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东的几位脱口秀演员,来到李诞的节目笑果总是一般,李诞之前也谈到过这个问题。

然后窦文涛聊到“节奏”的问题,他觉得喜剧表演当中节奏感非常微妙,有时候如于谦捧哏“嗯”那么一声,就像“打到了鼓点”,观众就笑了。

梁海源的表演出现问题,很大程度就是抛了几个梗观众没接住后,之后的节奏就完全乱了,更加不好笑了。

这时周轶君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很多时候观众觉得好笑,“不是一个演员讲了一句笑话,而是一个好笑的演员讲了一句话”。

当梁海源站上台,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那种紧张时,肯定就不好笑;相反李诞、池子乃至张博洋,松松垮垮地站上台,甚至还没说话呢,观众已经觉得好笑了。

王晶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喜剧演员获得了逗笑观众的牌照”。

最后聊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观众笑不笑,最关键在于整个接收信息的步调是否跟演员输出笑料的步调同步。

“拐着弯,那个弯是不是同步拐?”

“如果不是同时拐,那就不笑咯。”

这就是大众传播。

所以一个脱口秀演员,既要了解观众成长的背景,知道如何获取“笑点的共振”,在表演时又要把握“微妙的节奏”,拐着弯幽默时要迎合大众传播规律、跟观众“同时拐”,甚至要通过不断的表演曝光给自己打造成一个“搞笑演员”的人设。

“逗笑观众”的牌照,真的不好拿呀。

-------更多阅读-------

关注公众号:村上秋裤

回复“移民”,告诉你技术移民澳洲指南

回复“入籍”,告诉你入籍澳洲那些事儿

回复“咖啡”,告诉你墨尔本咖啡多好喝

回复“CBD”,带你玩转墨尔本CBD

回复“狗狗”,告诉你怎样帮狗狗移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AiCXWwBUcHTFCnfT9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