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公元前106年。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古成都由于商业发达,早在秦时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而到西汉,成都人口更是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
成都宗教信仰多样,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于成都大邑鹤鸣山,为中国道教之始。佛教传入也很早,东汉末即已传入成都。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也有6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和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正式传入成都。
川菜,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成都作为四川首府,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赖汤圆、军屯锅盔、九尺板鸭等都让人垂涎欲滴。
兔头
成都人啃兔头可比上海人吃大闸蟹,不会吃的人觉得又费事又不顶饿,会吃的人吃的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担担面
担担面最初是因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种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
火锅
好事者热衷于将“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分个高下,实际上这两个四川火锅的流派,一个绵里藏针,一个剑拔弩张。“重庆火锅”热情似火,红油滚滚,辣味十足,散发浓浓的牛油的香味。相比之下“成都火锅”更显其温柔,味道不似重庆火锅那么厚重,更追求麻辣的均衡。
甜水面
甜水面是四川风味小吃中的“男子汉”。粗壮的面条,具有硬朗、坚韧的风格,一上嘴就能感觉它的力度。之所以叫甜水面是因为重用复制酱油,口味回甜。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料,用精制卤水卤好,切片后,把用红油辣椒、花椒面、花生末、芝麻末、芹菜末、香菜末等精心调制好的料汁淋在上面。一大青瓷盘新拌的肺片端上桌,红油重彩,颜色透亮。
冷锅鱼
冷锅鱼顾名思义,鱼是烫的,锅是冷的。满满一大锅香喷喷地端上来,看上去汤面平静悠然,其汤底却是热力澎湃,激情奔涌。入口后,缓缓可产生七种感觉,先是麻,接着是辣,然后是鲜,依次是香,接下来是嫩,跟着是滑,最后全部感觉升华为一个字:“爽”!
鸡丝凉面
成都传统小吃,鸡丝凉面的特点是多味调合,甜、麻、辣、香,清爽利口,面条有筋,适宜炎热季节吃,令你胃口大开。
三大炮
三大炮是成都著名的特色小吃。在一张木板上,摆着12个铜盘,两两相叠,分排行。木板下面放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铁锅,里面装着煮好,又用木槌舂茸的糯米饭。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不断地从锅里扯出一把糯米饭糍糅粑,分摘三坨,有节奏地打钭出来。
糍粑从木板中弹跳而过,跃进放于木板上方的装有黄豆面的簸箕内,发出“碰、碰、碰”三响,如炮声然。然后从簸箕内把糍粑团每三个拣为一盘,浇上红糖,撒上芝麻,即为“三大炮”名小吃了。
诗人杜甫和陆游都曾客居过成都,这两位爱诗也爱酒的外地人,是成都的老酒馆为他们洗去了满身的疲惫和创伤。
莫思身后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客居成都的杜甫筑草堂于浣花溪畔,最大的赏心乐事就是能到附近的酒馆里“纵酒欲谋良夜醉”。身世的飘零,家国的破碎,宦海的风波,这些令老杜胸闷气短的烦恼都在酒馆精酿的美酒里稀释。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与老杜相比,陆游似乎要洒脱一些,当他细雨骑驴入剑门,短暂的成都生活里,他爱上了这座诗酒温柔的城市。
川人好酒,尤其喜欢聚众而饮,正如诗云“三杯浊酒下肚,满座浪子皆成英雄”一样,成都美食与酒的相得益彰,为这座城市更增添了几分惬意与豪气。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