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曾是东北亚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汉置右北平郡,辽设泽州,清建八沟厅、平泉州,州厅治所历经500多年。因处于古道之中,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清代素有“填不满的八沟”之美誉。
"平泉"曾因清康熙大帝见平地涌泉兴赞"圣地平泉"而得名,境内优美的自然山水孕育出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地域万物。约五万年前始,平泉大地即已生存着古人类了,平泉饮食文化的源流自那时起,开始汩汩流淌。
境内的西辽河流域,曾是古代许多北方民族发生发展的肇始之地,平泉作为西辽河的上源地带,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可想而知。历朝历代的不断汇聚,各种文明因子的相互融合,以及现代的丰富完善、继承创新,使平泉饮食文化根深叶茂,又如一条深沉悠远、宽阔幽邃的河流,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
茶糖
顾名思义,是一种有着茶味道的糖,味道甜而不腻,略带茶香,别具一格。茶糖的加工,主要是利用糖果工业的设备和工艺,将茶叶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与糖、奶、果汁、巧克力、淀粉、维生素和各带有保健性的植物添加剂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味。
茶糖的品质主要决定于茶提取液的浓度、色香味和茶与糖的比例。在加工工艺中要注意茶提取液的用量、茶提取液进入糖胚中的时间和温度。总之,适时掌握温度、时间,防止茶可溶物在高温下发生氧化、缩合、降解作用,是制作茶糖的关键问题。
改刀肉
塞北古城平泉,有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改刀肉。改刀肉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切成丝翻炒,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待肉、笋成为金黄色后,浇上汁水,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硬,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人。 改刀肉还有耐贮存的优点。冬季装篓可存放三个月,炎热的夏季也能存放一周左右,要吃时加热即可,其味不变。
相传,清乾隆年间,皇宫御膳房里有位姓刘的师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绝技,伺候了皇帝几十年,皇帝对他的手艺非常满意。后来,刘师傅年纪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乡平泉,开起了一家饭馆。刘师傅在平泉收了五个徒弟,并毫无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绝技传给了他们。刘师傅在病危时还谆谆叮嘱五个徒弟,要他们齐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绝技传下去。
五个徒弟遵照师傅的遗愿,把饭馆改名为“五奎园”,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将改刀肉的绝技发扬光大。五个徒弟经营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处传扬开来,当时张家口外蒙古族的48家王爷进京朝觐,路过平泉时,不但要停下来一尝为快,而且还把改刀肉当成高级礼物,带进京城,馈赠亲朋好友。从此,“五奎园”和改刀肉誉满全国。
八沟羊汤
平泉古称“八沟”,而“八沟羊汤”堪称八沟一绝,天下只有此处正宗。来承德旅游的朋友,如有时间,千万不要错过喝八沟羊汤。“喜峰口外远,塞北古道长。野鹿入柳林,八沟羊杂汤。”康熙皇帝打猎时不轻易间觅食到的美味,脱口而出的四句诗,道出了八沟羊杂汤的盛名。八沟羊杂汤因此名声大震,现如今,被康熙皇封后散落在民间的宫廷菜肴—八沟羊杂汤,后改名平泉羊汤,被勤劳智慧的平泉人一代一代革新相传。
山庄老酒
古镇八沟(今平泉)是中国第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发源地,全境无客水流入。水土美,稻花香,地物灵气孕育五谷之美,造就了山庄老酒的上乘原料。山庄老酒是以当地高梁为主要原料,优质小麦和大麦、豌豆混合配料酿制而成的。其技艺首先是培制中、高温曲,而后采用中、高温大曲并用续糟(或渣)配料,清蒸混烧,经发酵缓火蒸馏,掐头去尾,中温流酒,分段摘酒。
最后,取其精华,陶罐密封,适温贮存,最低贮存4年以上。山庄老酒的酒体细腻、圆润、柔和,风格突出。独特创新“五香合一”之绝艺,“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配料,五粮多工艺混蒸混烧”,集“浓香、酱香、清香、芝麻香、米香”工艺精华于一身。
吃过当地美食后,不妨听一段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传说故事。故事发生在现在的雅图沟。康熙当年打猎,夜宿此村。晚上找一姑娘伴宿,并云口返朝后将其纳入后宫妃子。然而回朝后,这位魅力十足的康熙却早把这件事给忘之脑后了。但那位姑娘,却一直在苦苦的等待着康熙来实现那一句随口的诺言,无法出嫁,最后抑郁而死。
康熙知道后,陡然想起确有此事,倍感愧疚,吩咐隆重安葬姑娘,并封村庄为“丫头沟”,以示纪念,叫的久了,就成了“雅图沟”了。除此之外,“平泉”地区还有很多传说,如老虎沟,蚂蚁沟,北井,龙母洞,神蛇洞等等,我无法一一说出,但我知道这块坐落在群山之中的神奇土地上,还将继续发生更多更好的故事。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